↑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9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9 题
  1. 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1882年,俾斯麦又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统治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进行调停。这说明德意志

    A.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

    B.议会依从于普鲁士王国

    C.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D.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礼》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实行

    B. 宗法制的实行

    C. 世袭制的实行

    D. 封建礼制的实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 奴隶社会已经瓦解

    B.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C.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B.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当时的选官制度为历朝所沿用

    D. 当时的选官制度注重德才并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有利于

    A. 加强反腐力度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削弱宰相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 阻止了君主对权力的使用

    B. 体现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C. 表明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势

    D.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

    A. 加强监督地方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扩大统治范围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导致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的乱象,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B. 封建统治后期政治充满朝气

    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 宦官专权有利于朝政清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 法自君出

    B. 轻罪重罚

    C. 法不阿贵

    D. 以礼入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职人员,并决定是否判处某个公民的死刑。这样的场所应是

    A. 罗马的元老院

    B. 雅典的广场

    C. 美国的国会山

    D. 英国的法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素以“公正者”著称,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放逐。这反映了

    A.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公民意志

    B.阿里斯泰德企图独裁

    C.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D.直接民主制弊大于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布意味着

    A. 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B. 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

    C. 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

    D. 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的体系之下。”这表明罗马法

    A. 形式稳定

    B. 内容庞杂

    C. 逻辑简单

    D. 影响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31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革法案》在1832年终获通过。这表明英国

    A. 国王重新掌握国家实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可

    D. 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他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B. 法制建设完全满足了人民

    C. 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D. 政治制度借鉴了法国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3年10月,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间未能解决2014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分歧,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造成该次联邦政府“关门”风波的体制层面的原因是

    A. 两党制导致效率低下

    B. 内阁制度招致政见冲突

    C. 联邦制引发各州抗衡

    D. 三权制衡致使矛盾放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 共和制度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B. 君主派不愿与共和派达成妥协

    C. 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君主政体

    D. 君主派恐惧工人农民联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外交官参加会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谳员独自审断。与此相关的是西方人在华的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居住及租地权

    C. 领事裁判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B.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反帝爱国斗争

    C.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残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年)所著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倭夷入寇,我军征剿不力,望风溃退,爵相一意立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指的是

    A.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界

    D. 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

    A. 主要波及中国南方

    B. 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 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D. 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包括

    A. 曾国藩、李鸿章

    B. 康有为、梁启超

    C. 洪秀全、李秀成

    D. 邹容、黄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这反映了孙中山

    A. 对民主政治的担忧   B. 对太平天国的惋惜

    C. 对革命思想的反思   D. 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平等意识的觉醒

    C. 提供了民权政治的舞台

    D. 奠定了民主宪政的框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人抱怨说,法国1875年宪法只有两条,第一条“总统具有一切权力”;第二条“总统不得内阁批准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该观点认为法国

    A. 共和制确立历经曲折

    B. 内阁凌驾于总统之上

    C. 内阁制约总统的权力

    D. 内阁独掌国家行政权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唐朝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相同点?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图2有什么渊源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