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6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俄国   D. 日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6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