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面语句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hán),封他们为爵士,并授(yǔ)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B.我(è)然了。 圆规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cī)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C.山坡上的芊(xiān)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色(dài)长墙。

    D.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mǐn)安抚百姓。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尽职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B.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C.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泄万里。

    D.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成都旅游业如日中天,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D.语文课上,我们班上的才子总是恃才放旷,令老师赞不绝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不在酒意:意图

    B.游人而禽鸟乐也去:离开

    C.饮少醉辄:就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泉香酒洌年又最高

    B.负者歌途孙叔敖举

    C.山间朝暮也怅恨久

    D.醒能述文者不物喜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第3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言文阅读(12分)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1.下面句中的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潮闻玄宗已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以黑衣被:穿

    C.贼笑不设备:防备

    D.潮惭兵围之益:更加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2)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张巡是个怎样的人?(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② 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③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在李煜《相见欢》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12分

    “校车特权”:让特权不刺眼

    何龙

    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12月11日公布。草案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校车运载学生时,交警应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在公交专用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一些媒体在解读草案时,把校车的优先权称为“特权”。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感受和见识特权。个别显要贵人迟到,会议要延时开始,活动要押后举行,行程要改变计划,这叫特权。办事不用排队,发言可以插话,消费能够记账,出行享有专道,连电梯都要专备,这也叫特权。最是那些特权车,禁止通行的路它们可以照走,不能停泊的地方它们可以照停;它们的车轮碾压着法律和规矩夺命狂奔……

     所有这些行为都在存储人们对特权的怨恨。特权的特别之处就是,他们享受一切权利,别人承担一切义务。在特权之下,没有公平没有公正没有公理,有的只是“公从”———公众都要服从他们。

     校车“特权”,第一次让“特权”的字眼不再刺目锥心,不再招怨引恨。为什么校车可以享有“特权”?因为乘坐校车的学生年轻,他们入世不深,尚不能完全学会自我保护;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心肝、世界的未来,按照生物人类学家道金斯的论述,他们在生命预期估算中,属于优先考虑和照顾的类别。

     在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不管什么车,只要见到前面有车停车上落客,后面的车都要主动避让;但在我们一些地方,驾驶规矩只限于考驾照时起作用,一旦上路,司机的脚就不愿踩刹车,而更乐于踩规矩了。对风驰电掣的汽车,大人可能还会规避,小孩则未必能够闪躲了。在我们这里,有多少条例规矩,就有多少敢于冲破的践踏者。

     校车安全条例究竟能否起作用,我们还无法乐观。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曾用儿童生命换来的校车“特权”,希望它也能像我们平时见到的特权那样生效!

    (选自《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3日)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二段“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感受和见识特权”中的“几乎”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3.、文章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文章最后,作者认为“校车安全条例究竟能否起作用,我们还无法乐观”,如何有效保障校车的优先权,你能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吗?(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代文阅读(18分)

    父亲的竹笛

    龚保彦

    父亲有一支竹笛,长长的,栗红色,因年深月久,笛面被磨得油光发亮。它是父亲一生最心爱的物件。听村里人讲,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音乐,一听见别人吹拉弹唱的,就高兴得不得了。为了像别人一样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他在十岁那年,自己砍下一根竹子制作了一支一尺来长的竹笛。他放牛的时候吹,砍柴的时候吹,割草的时吹,甚至茶余饭后、睡觉之前也吹……终于能熟练吹出各种乡土气息很浓的乐曲。父亲因此成了村里和附近四里八乡有名的笛手。

    村里不管谁家有个什么喜庆的事,父亲都要给大伙吹上几曲,以增添喜庆气氛。父亲虽然小小年纪,但毫不忸怩和客气。他站在大庭广众之中,落落大方、认认真真、十分投入地吹奏。那时而欢快如雨、时而轻柔似风,时而明丽如春阳、时而迅疾似流水的曲调,低徊在空中,缭绕在房前屋后,回在人们耳际。人们非常喜欢父亲的笛声。

     父亲刚满十八岁那年,命运似乎对他格外垂青。县剧团要招他进剧团当笛子独奏演员。面对这突然而来的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好事,父亲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好多日子喜上眉梢,面含微笑。可一想到自己走后寂寂寞寞独守空房、终日劳苦的父母,他就心软了,很快打消进城当演员的念头,继续留在村里,日日除了从早到晚帮助父母田间地头手脚不停地干活,工余饭后就吹那支心爱的笛子。那悠扬的笛声,不仅给寂寞的农家小院带来了生机,也带走了父母一身的疲劳。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有一年冬天,同村一家人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突然得了重病,成天躺在床上,双眼紧闭,茶饭不思,粒米不进,可急坏了孩子的父母。村里人都催促孩子父母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去看医生。可这对父母手上没一分钱,父亲和同村人纷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等这对父母把孩子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孩子病得不轻得住院。住院要交很大一笔钱。父亲和乡亲们捐助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孩子的父母愁眉苦脸地回到村子里,东挪西借后还差几百元。父亲知道后,心急火燎,很想帮他们,但自己手上也没钱。一急之下,他就安慰孩子的父母别着急,等自己上一趟街回来就把钱给他们凑齐。于是第二天天不亮,父亲就早早起床,拿支竹笛,踩着地上铜钱厚的白霜,冒着刀片似的寒风,独自一人来到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卖艺。他那优美的笛声吸引了很多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天黑时候,他终于用自己笛声换回了那几百块钱。一回到村里,他顾不上自己因站了整整一天而累得筋疲力尽的身体,就把那几百元钱跑步送到孩子父母手里。孩子父母感动得泪水淋淋……

    我那年考上大学离开村子时,父亲已成了一个华发染霜的六十多岁的老人。那个黄叶飘落、草木渐枯的早晨,他把我送到村子外面一段陡峭弯曲的山路上时,前面茫茫苍苍的大山和坎坎坷坷的山路,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那支竹笛为我们奏了一曲激扬慷慨,雄壮有力的曲子。我知道,此时此刻,父亲要对我说的都包含在这首曲子里了。他是在提醒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像这首曲子一样,乐观向上,坚强不屈。

    三年前,父亲不幸病故了。他走时,没有留下其他任何一样东西,只留下这支陪伴了他一生,曾给了他无数欢乐,也给了许许多多人欢乐的竹笛。每当我看见它,似乎就像看见勤劳善良的父亲。

    1.题目“父亲的竹笛”的深刻含义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2.文章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那时而欢快如雨、时而轻柔似风,时而明丽如春阳、时而迅疾似流水的曲调,低徊在空中,缭绕在房前屋后,回在人们耳际。

    (2)于是第二天天不亮,父亲就早早起床,拿支竹笛,踩着地上铜钱厚的白霜,冒着刀片似的寒风,独自一人来到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卖艺。

    4.读着文中描写父亲的话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跟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往事,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50字左右)(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60分)

    人世间最难相遇。我们每天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这不是相遇;我们不停地认识一些人,互相开着玩笑,这也不是相遇……只有在最初见面的时候,你突然觉得心里生出了一些异样的情愫,而且这种情愫潜藏在心里,那才是相遇;只有在初次见面后的很多天,你回忆起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敬畏、钦佩、惆怅、感激、甜蜜等情感,那才是相遇……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②内容充实,感情真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诗歌鉴赏(4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和“_______”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和“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4分)

    1.结合你的读书经历,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    )

    A.赵云

    B.关羽

    C.张飞

    D.马超

    2.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他不能睁眼,他不能呼吸,他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有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语言运用(12分)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于2011年5月14日发布报告称,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和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2011年“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为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早餐营养的重要性,某校举办了题为 “营养·健康·学习”的宣传活动。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请你完成以下相关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解释营养早餐重"质"的内涵。(4分)

    据专家介绍,一份营养充足的早餐应包括4类食物,要有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奶类或者奶制品,还要有蔬菜水果。而只有2类或不足2类食物的早餐属于“早餐营养不足”。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营养学专家蔡美琴指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早餐吃饱即可,不需要食用蔬菜和水果。蔡美琴建议,学生家长应注重早餐的多样化及营养摄取的多样化,在早餐中加入一两份水果。只有真正从“质”上改善早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增强体质。

    营养早餐重“质”的内涵应该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一:

    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龄化,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15至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0%

    学龄儿童血脂异常率为2.2%。13至17岁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3.6%。在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征”检测中,有6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二:

    某地学龄儿童生活习惯调查统计

    调查内容及次数

    3次以上

    1——3次

    0——1次

    每周自发体育锻炼

    11.3%

    18.8%

    69.9%

    每天吃蔬菜水果

    10.2%

    50.6%

    39.2%

    每周连续上网超过1小时

    40%

    44.5%

    15.4%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活动的主题,为本次宣传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