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怨(mái)                接(sǔn)     首(qiáo)       一傅众(xiū)

    B、灼(zhuó)              恶(zēng)    垂(xián)       命运多(chuǎn)

    C、付(zǐ)           邻(pí)        关 (yì)                  一而就(cù)

    D、寂(chén)          逦(yǐ)                     胆 (què)                 心有余(j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天安门前最近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幕后的指使者就是盘踞在中亚、西亚地区的东伊运恐怖组织。

    B.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C.海军“机动-5号”演习刚刚落下维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跟踪。

    D.10月30日,兖州市举行青年企业家赴美研修班欢送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风,不停地吹;雪,不停地下。他在这寒冷的街头茕茕孑立了两个小时后,还是朝着温暖的家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B.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创作,但在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C.在他乡萍水相逢的这一刻,他们忘记了彼此伤过、恨过,各自哭过、痛过,唯一记起的是他们曾经爱过。

    D..在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山东半岛经济协作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C.“冰心墓碑涂字案”开庭了。原告方说提起诉讼的初衷是“找到对墓碑有比较好的处理办法。”如果被告方能找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清洗,那也很好。

    D.不是承诺顾客就是上帝吗?只是说说而已吗?银行机构高姿态与差服务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B.由于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C.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在莫斯科拉开帷幕,中国代表团的精彩演出赢得全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给予很高评价。

    D.4月1日,“苹果”中国官网发布致中国消费者的道歉信,由于这一天是愚人节,这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苹果”选择这个日子进行道歉是不是别有用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个人生驿站,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这就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特点。

    ①两者相互补充,一退一进

    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

    ④他们就会转入精神驿站,通过与自然为伍的精神张扬

    ⑤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积极入世之路滞涩难通

    ⑥共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

    ⑦实现与天地精神共舞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A.③①②⑥⑦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⑦   C.③①⑥⑤④②⑦        D.①③⑥⑦④⑤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汉语“新词”漫议

    雷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极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1.“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一句中,“格调”与“风趣”各有什么含义? (4分)

    2.试谈谈你对“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一句的理解。(4分)

    3.作者写《维摩经》中“天女散花的记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怀。(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            笃:病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尤甚

    C.①但刘日薄西山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且臣少仕伪朝,历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

    B.①非臣陨首所能报        ②雄州列,俊采星驰

    C.①臣具以表              ②贾谊于长沙

    D.①是以区区不能废        ②宾主尽东南之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5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5.发愤忘食,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根据下面示例,从所提供的词语中任选三个,各写一句话,要求句子格式及表意逻辑要同例句相同。(4分)

    例句:

    啄木鸟:虽然也凭一张嘴吃饭,但是从来不说空话。

    提供词语:蜘蛛、蜜蜂、蝴蝶、猫头鹰、乌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实当下,人们都在追问幸福是生么?有人认为:幸福是悠悠然委身于江南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那份闲情;有人认为:幸福是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身旁陌生人一句亲切的问候。那你的认为呢?请根据上述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大致相似(字数不必相同)。(5分)

    幸福是________

    幸福是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把身心寄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水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忽闻岸上踏歌声” 的李白在与汪伦的交流中获得了真正的友谊……

    看了以上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