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选择题 34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2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4 题
  1. 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水利碱厂,成为著名的“化工大王”。这一史实表明,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 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C. 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热情

    D.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币政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 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 初步纠正当时农村工作中的“左”倾思想路线

    D.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B. 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C. 使用纸币 “交子”进行贸易活动

    D. 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报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    D.压制丝织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说凤阳,道凤阳,风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1979年的凤阳花鼓唱词主要反映(   )

    A.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包产到户”改革初见成效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D.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废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4年前后,他创办的实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   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主要得益于(   )

    A.郑国渠的修建              B.都江堰的修建

    C.灵渠的开凿                D.井渠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   )

    A.秦朝        B.六朝         C.唐朝        D.宋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遭到冲击   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传统纺织业消失   D.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次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 从商容易致富

    C. 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 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诗文中所述政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观意图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B.它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其经济根源

    D.它阻碍了晚清中国的经济蜕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台州闻名遐迩的医药企业——方一仁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经126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公私合营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中外合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充分体现了我国的

    A. 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改革开放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

    A. 促成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B. 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推动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出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民国初年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

    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

    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铁路交通业   C. 民航事业   D. 轮船航运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黄遵宪(1848—1905)在《今别离》里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这反映出他生活的时代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 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 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 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列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完善为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材料一】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三】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A,B,C,D,E分别属于哪种性质的工业?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项目

    占全国经济的百分比

    工业

    63%

    商业

    批发

    67%

    零售

    83%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值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业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值

    61.7%

    34.8%

    3.44%

    商业零售额

    72.4%

    18.6%

    9%

    材料四、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私有制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对比材料一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