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处,领以亲信、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家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既理也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D.“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③反对君主专制                   ④强调“公民意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而农田日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厂,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等地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应该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十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且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这一时期中共“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包括

    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  

    ③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两次分别克服了党内右倾和“左倾”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恰恰相反。”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奋斗目标是

    A.实现社会主义                  B.革除资本主义的弊端

    C.为工人阶级谋利益              D.解放被压迫民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培根曾经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37分)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  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又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人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

    ——人民版《历史必修2》

    材料四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人民版《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一,说明这—变化的实质。(10分)

    (3)与凯恩斯主义相比,材料四中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提出哪些不同主张,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主张和影响,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薛延陀倔强,须旱为之所。朕熟思之,唯有二策,选徙十万,击而掳之,百年无患,此一策也;若随其来请,结以婚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一策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毛主席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 《毛泽东与老舍谈康熙》

    (1)根据材料,指出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面临的民族问题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是怎样处理各自面临的民族问题,效果有何相似之处?(10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三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终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