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2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美国史学家斯东说:“苏格拉底需要鸩酒,就像耶稣需要十字架一样,来完成一项使命,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里的“使命”就是履行苏格拉底的理念。该“理念”是(  )

    A.美德就是知识     B.法律至上

    C.怀疑神灵权威     D.追求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醒世恒言》写道:“那相公是个老实头,不知利害,一径奔到非空庵前,东张西望。”《红楼梦》也有同样的表述:“珍大奶奶不是我说是个老实头,个个人都叫他养得无法无天的。”今天河南方言中还广泛运用这个词,如:也是个老实头,干点啥事也不容易。这反映出(  )

    A.古今方言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共性

    B.现代方言保留了古代遗风

    C.古代小说中的语言运用有失严谨

    D.河南方言的进化相对缓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陈独秀说,“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可见,陈独秀意在(  )

    A.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反孔批儒以开民智

    C.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       D.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8年9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邓小平的这一言论(  )

    A.作用在于为改革埋伏笔   B.否定了新中国初期政策

    C.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序幕     D.不利于中苏关系的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9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模式。这表明(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还很混乱

    B.计划经济地位逐步被政府淡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企业认可

    D.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是新时期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示意图,据此可知(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赢得国际认可

    B.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与机制创新

    C.中国外交政策由“不结盟”回归“结盟”

    D.冷战时的外交烙印被世界各国遗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说:“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从头至尾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这部作品(  )

    A.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B.是一部体系较完善的史书

    C.不可能涉及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D.可为冤假错案的平反证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它在第九表第三条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成文法削弱了贵族势力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注重维护法律程序公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由该学者观点可知(  )

    A.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确立了三条纪律与程序:(1)会议以闭门方式举行;(2)所有问题的决议必须以州为单位来投票;(3)投票结果以当时在场州的总数的大多数的意愿为标准。制宪会议的这些规定(  )

    A.表明美国急需建立中央集权制政府

    B.确立了民主制衡的新原则

    C.有助于均衡各州利益确保行政效率

    D.主要为避免会议受外界干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对国家实力有促进作用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C.该诗人不满法国海外殖民地减少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应该把自然界无情的生存竞争引入人的社会生活中来,应该提倡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包括终极的毁灭战争),从而淘汰失败者和一些“不适合再生存下去”的人,从而达到净化人类基因,优化人种的效果。该学者观点说明(  )

    A.进化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B.社会进步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C.科技进步与否有赖于合理解释     D.不应把进化论引入社会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8年7月5日,斯大林说:“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建设工作不是从军事共产主义开始的,而是从宣布所谓新经济政策的原则开始的。列宁在1918年就已经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这种说法(  )

    A.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高度赞扬

    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职能

    C.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创新性

    D.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进步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大贫富差距

    B.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C.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D.该贸易区难以实现利益均衡的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06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凡位意大利影评专家最后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可知,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齐桓公称霸以前,郑庄公称霸时期的郑国就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通过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成功获得了体系霸权的地位。公元前662年,齐国为救援燕国出兵北伐山戎,击退山戎后还主动将齐国的部分土地赠予燕国。公元前661年和659年,齐国两次为救援邢国抗击狄兵,并将邢国迁到夷仪安置。公元前660年至658年,齐国又帮助因狄兵入侵而灭国的卫国复国。然而,在国家消亡数量方面,春秋初年,西周分封的邦国有140多个,而到了春秋后期,尚存的周朝诸侯国仅剩十余个。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政策,为西欧和日本等地区(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在面对苏联威胁的背景下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障。苏联也通过“莫洛托夫计划”和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措施为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同时通过组建华沙条约组织等军事联盟为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在国家消亡方面,这一时期对一国的征服和占领事实上已经停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原《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两种演化路径——基于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体系产生不同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材料二  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欧洲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近代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公式: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运用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公式中的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变革与政党政治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