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字词书写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成绩提高的如此之快,与张老师在平时因材施教、揠苗助长是分不开的。

    B. 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找到了非常重要的运用,把它变成运用也是妙手偶得就可以的。

    C. 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D. 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卫生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这学期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懈努力。

    D. 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去发现、去呵护,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说明文。我们学过的这种文章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C.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旅行所见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中少有的佳作。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张堪,南阳宛人也。世祖徽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帝尝召见诸郡计历,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_______)

    ⑵四迁荆州刺史(________)

    ⑶劝民耕种(________)

    ⑷其仁以惠下 (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⑴ 暮 夜 无 知 者               ⑵ 渔 阳 太 守 张 堪 昔 在 蜀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例:已而之细柳营

    A. 当之郡   B. 以此遗之   C. 堪闻之   D. 而堪去职之日

    5.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B. 甲文通过“暮夜拒金”“拒‘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乙文则通过“献计获胜”“败敌富民”等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

    C. 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着重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凸显人物的特征。

    D.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这种高风亮节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6.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仍然是在蓝天与白云之下,是在风雨阴晴之中,是在浪花拱动下,沐浴着阳光与雾气,沐浴着海洋的潮xī与波涌、洁净与污秽,向往着那边,这边,旁边,忍受着海蜇与蚊虫,接受着为了大业而施予的年益扩大的交通管制,环顾着挺立的松柏、盘错的丁香、不遗余力的街头花huì、鸣蝉的白杨、栖鸟的梧桐、大朵的扶桑、想像中盛开一回的高山天女木兰和一大片无际的荷莲。如果不是横在头上的高压线,那莲湖就是天堂佛国极乐。去年你在那里留了影,仍然丰匀而且健康,沉着中有些微的忧愁与比忧愁更强大的忍耐与平顺。

    ——《朗读者》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潮xī(_________)              花huì(________)

    ⑵给加点字注音。

    污秽(________)               栖鸟(________)

    ⑶“仍”的第三笔笔画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以上文字时语速、语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A.平缓轻柔        B.急促高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泊秦淮》一诗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6)《<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韩子奇仍然有所留恋。那是二十年来未了的情,未熄的火,未还的债,未赎的罪。他一直在怀念着一个人,默默地,偷偷地,苦苦地。他不能在妻子面前流露,更不能在儿子、儿媳面前流露,只有女儿知道他的心,却又知道得太晚了。他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倾吐了,只能闷在心里。但他不能把这情、这火、这债、这罪都带到土里去,在死之前,他自己要向自己清算,要求得那个不能忘怀的人的宽恕。可是,他不知道她如今流落何方?不知道她这二十年来是死是活?路途遥遥,大海茫茫,他到哪里去寻找她呢?他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怎么可能再一次走遍天涯海角呢?“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侧身西望涕沾裳”!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实践。

    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至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有130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自杀。这款游戏借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1)阅读材料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九(一)班决定就此开展一次“拒绝游戏,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拟一段开场白 。(要求不少于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朋友沉溺于“蓝鲸游戏”,你将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说明文阅读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段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除?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三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第四段的空缺处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散文阅读

    一颗糖,一世暖

    小时候,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小伙伴们围在一起,从攥紧的手心里取出一颗糖,小心翼翼地撕开糖纸,慢慢地将糖放进口中,瞬间,那甜便可以蔓延开来,在稚嫩的脸上妖娆绽放。

    ②每每此时,小颜只是远远地望着我们,不肯靠近,却也不舍得离开。直到他的母亲恶狠狠地喊着他的名字,小颜才恋恋不舍地拿起镰刀,迈开细长的双腿到后山去割猪草。小颜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他买过一颗糖,甚至有时连饭都不给他吃。

    ③有次放学,我和小颜结伴回家。我从兜里掏出一颗糖,即将入口的时候,却在眼角的余光中留意到了小颜眼神中的渴望,我轻轻咬下半块糖,把剩下的半块递给小颜。小颜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亮晶晶的光,满脸的天真和烂漫。

    ④也许是因为半块糖的缘故,小颜和我成了最好的伙伴。小颜长得瘦弱,又总是沉默不语,便时有调皮的同学欺负他。可无论同学们如何欺负,小颜总是默默承受。然而有一次,小颜却和别人打了起来。高年级的同学知道我口袋里有糖,就把我堵在回家的路上。“放她走!”一直沉默的小颜突然开口道。那些同学根本没有把小颜放在眼里,便和他扭打起来。平时看似柔弱的小颜此时却爆发出了超强的力量,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⑤而在家里,小颜永远都是逆来顺受的样子,无论母亲如何打骂。后来小颜考上外地的大学,才结束了不堪回首的时光。我们都替小颜庆幸,觉得在苦难里浸泡的他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小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毕竟,这里没有任何让他留恋的东西。

    ⑥没想到,毕业之后的小颜竟然回来了!他放弃了外面条件优厚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在工作之余,小颜悉心侍奉在瘫痪的母亲床前,给她做各种好吃的饭菜,给她换上新衣服,推着她在阳光晴好的小路上散步。仿佛幼时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在他面前的是视他如宝的亲生母亲。

    ⑦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我问出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你从来没有恨过你的继母吗?”小颜轻轻地笑了:“没有,从来没有。其实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和爸爸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而且她始终坚持没有让我辍学。就像你当初给我的半块糖,那份甜,氤氲了我的整个童年。在生活里,她也给了我一颗糖,那一点点甜,化作了温暖我一辈子的暖。”

    ⑧突然想起小时候吃糖的情景,我们把糖含在嘴里,就那么任糖在嘴里慢慢融化,直至渗透到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多年以后,我们甚至回忆不起糖的味道,但只要看到当年珍藏的糖纸,那些甜蜜的点滴便会卷土重来,暖暖的,将我们包围。原来,当年的一颗糖,早已铭刻在我们的身体里,化作了映亮一世的暖。

    1.梳理②~⑦ 段内容,仿照示例,补充概括文章写了“小颜”的哪几件事。

    ____ →轻咬半糖,开心感激→ ____ →考上大学,庆幸感叹→ ______

    2.文章以“一颗糖,一世暖”为题有何妙处?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4.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道写作。

    (1)命题作文: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2)材料作文:

    历练对人生是何等的重要。有的人身心承受住了"凤凰涅槃"般的历练,他便走向了成功;有的人无法承受,便败下阵来;而更多的人,承受住了一时的历练,也获得了一点成功,但此后便躺到了舒服的安乐窝里一劳永逸,就此沉沦下去。

    生命的高度是由历练打造的,只有历练不止,我们生命的殿堂才能永远金碧辉煌!

    请根据以上材料或叙写经历、见闻,或谈谈自己的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⑵字迹清楚,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