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挫折(cuò)  身(qī)  纳金(zhì) 谆告诫(zhūn)

    B.雾(mái) 染(xuàn) 尾巴(qiāo)啧称赞(zé)

    C.称(nì) 商(què)  户口簿(bó) 呱坠地(gū)

    D.杂(cáo) 纳(jiǎo) 发财 (hèng)  绰有余(chu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换莫测,犹如仙境。

    B.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政府推动城镇化的决心毋庸置疑。

    C.在公众充分享有的知情权面前,大到热点问题,小到日常工作,将信息开城布公向老百姓解惑释疑最关键。

    D.叶兆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浙作家群中最特别的一位,他以一系列描写平民市井生活的小说绯声文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从学科的内容看,语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包涵着以语言文字知识为主的各人文学科的知识。

    B.菏泽市以“守护安全、和谐煤矿”为主题的“新巨龙杯”摄影大赛拉开帷幕,组委会已发布征稿启示

    C.维护自然再生产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修复中国近岸受损生态系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须标本兼治。

    D.对于群众长期反映的“公车私用”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不能对公众意见置若罔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试题紧扣时政热点、人物轶事、科技新成果等内容(如全碳气凝胶、LED灯、北斗卫星导航),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

    B.在日益发达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中小学生为什么会提笔忘字,研究如何解决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等问题。

    C.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发表讲话,认为“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和环境污染是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三驾马车。”

    D.“和谐”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的不懈努力。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6月20日上午,金山中学组织高一、高二近千余名学生在教室里收听、收看太空授课,感受科技的魅力。

    B.有些专家认为H7N9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鸭群、鸡群自身带有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造成的。

    C.虽然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秸秆焚烧,但麦农仍然有禁不止,“一烧了之”,导致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

    D.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中国当代作家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①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②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③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凡稻去壳用砻④,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榫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①稿:谷类植物之茎,即秆。 ②霁:天晴。③穰(ránɡ):庄稼丰收,指谷粒饱满。④砻(lónɡ):去掉稻壳的碾磨型农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    视:比较

    B.而来年作种者则向石板击取也 宁:宁可,宁愿

    C.南方用风车扇去     尽:都,全部

    D.谷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   稍:逐渐,慢慢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量倍木砻             以其无礼

    B.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尽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即扬麦、黍者扬稻         比去,手阖门

    D.孱妇弱子可胜任           天之苍苍,正色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水稻脱粒技术的一组是

    ①束稿于手而击取 ②以木桶就田击取

    ③场禾多藉牛力   ④北方稻少,用扬法

    ⑤去膜用舂、用碾 ⑥两扇皆凿纵斜齿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水稻的不同脱粒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或因天气而别,或因地域而别,或因用途而别。

    B.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古代水稻收获季节,男女老幼或收割、或脱粒、或攻米的劳动场景。

    C.留作种子的水稻,一般不用石磙在场中碾压,最好在石板上摔打,以免磨掉壳尖,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D.“砻”是用来加工稻米的工具,木砻比土砻耐用,加工出的稻米质量也好,但使用起来比较费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4分)

    (2)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3分)

    (3)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简要分析前四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概括内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壮士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3)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子曰:“《诗》三百,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4)世间行乐亦如此,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仿照下面例句,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4分)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诗:真诚是词语,信赖是基调,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据下面材料,给“纳税”下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收税是国家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以一定的比率,向纳税人征收其合法、真实收入的一部分的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退一步说,道德沦落是市场经济的错,,今天大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早已陷入万劫不复、道德崩盘的深渊。,今天世界上其它一些市场经济先行国家还能买到不放三聚氰胺的安全奶粉,可以买到不以鸡鸭鱼肉掺假的纯羊肉;恰恰源于,它们有一群诚实的公民,用诚实的制度努力打造了一个法治健全、平等竞争的成熟市场经济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哲学“通”之品性要求哲学研究者在把哲学做“深”、做“细”的同时,还必须把哲学做“通”,而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一孔之见的零碎哲学,容易降低哲学的品位。那么,该如何把哲学做“通”呢?

    ③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要探求大智慧和普遍之理,就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古代哲人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调的是大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固步自封、一叶障目;张载所谓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强调的是大心量,有大心量才能容纳、吸收不同的思想,不自以为是;陆九渊所谓的“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强调的是大气魄,有大气魄方能有大境界,才不会因种种困难而退却。倘若无此“三大”,就难以把哲学做“通”。

    ④把哲学做“通”,应在培养学识上下功夫。培养学识之要津莫过于回归哲学经典,通过与哲学大师的对话,逐渐培养哲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严谨的思辨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批判精神。同时,哲学研究者也要重视从时代中培养学识。如果说哲学经典在于培养一种哲学眼光,那么,社会现实则无异于活生生的素材,眼光渗透于素材才可能有大智慧产生。而且,我们所探求的是否是大智慧、普遍之理,也必须经过时代的检验。

    ⑤把哲学做“通”,应自觉打破学科分类所形成的“壁垒”。今天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仅就哲学学科而言,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里面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按照哲学的分类把各个领域做“深”、做“细”当然不无道理,但倘若完全按此壁垒森严的分类思路拘谨于某一个狭小的领域去做哲学,终其一生亦难做“通”矣。思想无禁区,智慧无边界。把哲学做“通”,要求哲学研究者不但要自觉地打破本学科由于分类所形成的“壁垒”,还要积极关注并善于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⑥把哲学做“通”,应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善于将哲学的大智慧、普遍之理贯通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既是真理之源,更是真理的“试金石”和落脚处。尤其是对以哲学为业的人而言,“知行合一”更是“诚”之优良品质的体现。倘若哲学研究者说一套做一套,将哲学作为文字游戏甚至作为谋取某种好处的工具,那么,即便他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有说服力。

    (选自2013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下面对于“哲学研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没有准确的表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B.哲学是探求真理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之理”。

    C.因为哲学所探求的真理,能对世界总体把握,既通透无碍,又通行天下,所以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

    D.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把哲学做“深”、做“细”是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品位,还必须把哲学做“通”。
    2.关于“如何把哲学做‘通’”的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哲学做“通”,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三者缺一不可。

    B.把哲学做“通”,要培养学识,既要与哲学大师对话,又要汲取时代素材。

    C.把哲学做“通”,就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D.把哲学做“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研究哲学、探求真理的方法。

    B.哲学追求具有“通”性的真理,这种“通”性的真理,应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第③段引用古代哲人的精辟论述,目的在于批判“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知难而退”等不良倾向。

    D.回归哲学经典,与哲学大师对话,才是培养哲学研究者真正学识的唯一途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渡无人

    赵春霞

    ①野渡无人,无人的野渡,我情愿前往。只为卸下一身的负累,渡与不渡,彼岸存在与否,本来也是一道无解的题目。况且求人相渡,不如自渡。野渡无人,反而是个好去处。

    ②野渡有着一份自然的悠闲。远处的山深深浅浅的绿,画家也不容易分辨出来。青翠、碧绿、嫩绿、黄绿、淡绿、墨绿,画家的调色板该有多少色调才成啊。间或有几朵映山红跳入眼中,在绿的底色上燃得正好,倒让这山体一下子显得明媚、丰腴起来。

    ③山野静寂,偶尔传来几声鸟鸣让空落落的野渡响起了回声。没有规则的河岸,一任水漫开去,河水便流得缓,不争宠,不解风情,似乎流得漫无目的,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雪似的白,瞬间即逝,无人喝彩。

    ④静寂,无论鸟语还是流水,都打不乱这种静寂。

    ⑤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法,虚空处,或许就是无尽的云天,渺远的山水。无人追捧的山野河渡,不如让想象去填写那份静寂。

    ⑥人们趋利向往的世界肯定热闹非凡,而这里无利可求,所以静寂落寞。那么,让我独自品味这野渡的风情,打开这一册精致的水墨画,让自己融入其中,在静寂中把一个“醉”字反反复复书写

    ⑦看到这个未被污染的世界,忽然想到了英国王子做的一个实验。这个现役王子查尔斯在英国一个偏远小镇开始了乌托邦一样理想国的实验。香格里拉似乎过于遥远,占尽了地域的优势和原始的风流,而那个叫做庞得伯利的小镇,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没有远离世俗生活的小区。这个小镇有10个社区,每个人在半小时之内可以步行到工作地点、医院、邮局等,马路不是笔直的,房子不超过五层高,穷人和富人住在一起,孩子们游玩的场所安全且在各家的视线之内。这是一个生态环保的示范社区,15年前所建,所用的材料都是最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据说这个小镇现在做得相当成功。

    ⑧这个故事不是梦,不是乌托邦,我突然觉得彼岸也许无法到达,但这样的故事让我有所期待。

    ⑨野渡无人,所以没有人在意我的异想天开,我在这样一个静静之所,消化我的落寞,任由心野恣肆放纵。只是,纷至沓来的不是繁华的世相,而是简单的终极关怀。野渡无人,我的内心可以自由地品味寂寞。寂寞就是对这个世界最个性化的解释,心的寂寞无法消除,因为你根本无法找到与别人相通的地方。仿佛彼岸,永远的疑问,永远找不到答案。我自尘世一路寻来,寻到这样一处静僻之所,听风的絮语,悟山的凝思。精神的空间,有两极。向上,我们永远在追问天的高远,宇宙的无穷,生命的意义;而向下,我们的心总有一天会回到大地上,回到内心的安宁,回到尘世中间。以前看过一篇散文,内容不记得,但那个题目实在是好:回到草中间。是啊,这会是我们所有生命的最后归依之处。所谓的彼岸,就是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从最初的静寂开始,找到自己与众生共命的方式,让心有一个定所。

    ⑩经历了这种寂静的洗礼,隔着万丈红尘,融着尘世的喧嚣,我已把野渡这个“醉”字写得入心得手。

    ⑪喜欢哲学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它能让我有一个站定的地方。站定之处,可让我对彼岸能够眺望,眺望世界的真相。哪怕我化作一阵疲累的风,化作一片流浪的云,真相依然在遥远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期盼,但我至少有了一个渡口。

    ⑫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不停地寻找诞生了哲学,孤独的灵魂诞生了哲学,这个无人的野渡也诞生了哲学。

    ⑬先让心有一个渡口,然后,从这个渡口出发。

                                (2012年12期《散文百家》)
    1.文中②③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第⑥段“在静寂中把一个‘醉’字反反复复书写”和第⑩段“我已把野渡这个‘醉’字写得入心得手”, 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第⑦段叙写查尔斯王子的故事有什么好处?(4分)
    4.结合全文谈谈对题目“野渡无人”含意的理解。(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