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萦绕(yíng)    酿造(niàng)        发酵(xiào)           运筹帷幄(wò)

    B.脉络(mài)            吞噬(shì)          攒钱(zǎn)           商贾云集(jiǎ)

    C.远眺(tiào)            俯瞰(kàn)          荟萃(huì)           载歌载舞(zài)

    D.苍穹(qiónɡ)         噩耗(è)            伫立(chù)          摩肩接踵(zhǒn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纵观国外幸福之城的概念,包括漫画之都的一些案例,广州与其千人一面,不如独辟蹊径,通过广州根深蒂固的漫画文化,对文化广州进行重塑,凸显休闲、幽默、热情、奔放的魅力,用虚幻的文化资源来带动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且带动传统的旅游,以及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A.千人一面               B.独辟蹊径                   C.根深蒂固        D.虚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个贫寒一生的人,对我的一小炉火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B.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C.“空间运动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出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填到横线处,并与后面句子紧密联系,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待我爬起来一看,只见池塘内老牛洋洋自得地抖动一下耳朵,悠然地眯缝起眼睛……太阳从荷塘内爬了起来,亮丽了树丛中鸟声,亮丽了荷塘清风,亮丽了水中小鱼儿。

    ①儿时的我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在天一亮,扛着鱼网提着鱼桶到不远的荷塘捉鱼。

    ②小鱼儿在荷叶底下划鳍摇尾地戏逗着。

    ③正当我猫着身子,聚精会神用网捞鱼时,“哞”的一声牛鸣,小鱼儿一惊尾巴一翻钻到水底去了。

    ④清晨荷塘是幽静的,碧清碧清的水塘边,一垄翠竹掩住几间草舍,只有牛犊在晨曦下欢愉地踢着蹄子摇晃着尾巴;

    ⑤我顿时来了火,回身一把死死地揪住了牛犊尾巴,小牛也来了火,一回头用尖角向我顶来,我一吓手一松“扑通”仰面跌落进水塘中,连呛了好几口水。

    ⑥荷塘内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蜻蜒颤动着薄翼忽上忽下在新叶上打转;

    A.④⑥②③⑤①    B.①④②③⑥⑤     C.④②③⑤⑥①    D.①④⑥②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吾闻庖丁之言           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到第二阶段,三年后,解牛时不再把牛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完全了解。这充分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C.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D.庖丁解牛讲究避开矛盾,寻找合适的部位,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5.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分)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分)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3.________,________。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xuàn)。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作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象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作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A.“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分群的具体情况介绍,说明了蜜蜂生活中具有“细胞或细胞器”的特征。

    2.下列各句不能说明“蚂蚁的确太像人”的一项是(   )

    A.蚂蚁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C.蚂蚁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如果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

    D.蚂蚁们会不停地交换信息,比如建蚁丘时,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3.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群体的动物组织与人类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

    4.在论述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时,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布谷啼

    从维熙

    夏至刚过,深夜我听到了布谷啼鸣。妻子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因而不无惊异地询问我说:“快到凌晨两点了,这是什么鸟在叫?”我告诉她这是布谷鸟。布谷鸟学名叫杜鹃,古人称它为子规。古语中有“子规啼血”之说。其含意是说,这种鸟儿喜欢不停顿地高歌长鸣,直到耗尽它最后一滴血为止。该怎么说呢,听见这种鸟鸣——特别是在午夜之后,常常勾起人的悲壮思绪,让人联想翩跹。妻子比较务实,没有文人的孟浪心态。她说那一定是养鸟的人,把鸟笼挂在了阳台上,又忘了喂食,所以它深夜叫个不停。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这种鸟儿是无法豢养的。”中枢神经被这只布谷鸟的歌声激活之后,我的困倦一扫而光。在子夜更深,我兴致勃勃地对她讲开了布谷鸟的习性,“由于这种鸟儿生性太野,养鸟人能养活八哥、鹦鹉、红靛、蓝靛、百灵、画眉……却没有一只鸟笼,能养活布谷鸟的。”

    “那就是它在咱们附近树上搭窝筑巢了。”她说,“不然的话,怎么会没完没了地叫呢?”

    “这种鸟儿没有自己的家园,它飞累了,总是靠别的鸟巢临时歇脚栖身。”我再次纠正她对大自然鸟类世界的无知,“它也有情欲,它也求爱,它也生儿育女;可是它把鸟蛋,生在别的鸟巢之中,是靠其他鸟类为它孵化后代的。可是它有一个任何鸟儿不能顶替的作用,它及时催农家夏播夏种……”我说得挺带劲,扭头一看,她已进入梦乡了。我则再也无法入睡了。因为在童年时日,我听惯了它的歌声。对于它永不更改的四声旋律,有的农家将其听成“赶快布谷”;但也有农家将其歌声人性化了,说它唱的是“光棍好苦”。我童年的家乡在燕山脚下,北边靠山,南边临水;山与水之间,长着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大自然娇美多姿,各种鸟儿便飞临这片山水之间,搭窝筑巢引颈高歌。布谷鸟是鸟类家族之一,它以永不变调的四声组合,反复地吟唱草木萌生、万物争荣的春天夏天。在我的记忆里,布谷是一种黑灰色的鸟儿,尾部镶嵌着雪白的斑点,每当它飞掠过绿色的田野时,我的两只童眸一直追随着它,并模仿它的歌儿,高唱几声:“赶——快——布——谷——”“光——棍——

    好——苦——”

    这只属于绿色田野的鸟儿,何以会飞到北京城里来了,却一连几个夜晚反复吟唱不止呢?我走出屋子,站在阳台上寻觅这只布谷鸟的踪影。但它就像有意与我捉迷藏似的,目光所及之处的树丛,不但难以发现它的身影,连它的歌声也停止了;但是当我失意地回到床上,它便又放开它的歌喉,让我欲睡而不能。

    第二天我特意到邻居家里,去请教一位养鸟老人。我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迭,地球上多少野生动物都失去了原有的野性,而变成了铁笼中玩偶;布谷也是飞禽家族中的一员,会不会也退化掉了它生命中的野性,在21世纪向时代举手投降了呢?”那位养鸟的邻居,听完我的这番话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然后为我指点迷津道:“你呀,天天坐在家里笔耕,大概不知道身外的天下事了。我建议你围着咱们楼群转转,看看增加了多少绿地,又种上了多少花草树木,那布谷鸟哪儿是因为迷路,是把咱们这块地方错当成农家田园,飞到这儿催咱们夏耕夏播来了!”

    在养鸟人老马的启迪下,我开始了环绕生活小区散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身穿黄色背心的环卫工人,在小区的马路两边栽种花草;沿团结湖路北行,朝阳公园的水波上,昔日常漂浮着脏兮兮的杂物,不知在哪个时辰已然变成一泓清波,特别刺激我眼球的是,还有几只野鸭在湖水中游弋。

    之后,我像寻找失去的童年那般,寻找这个田园使者,但依然不见“伊人倩影”。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尽管楼群周围草木葱茏,毕竟这儿不是乡野,那街市上闪亮的灯火,那偶然鸣笛的警车,都能让这娇小的鸟儿惊魂。京城的白天,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那小小的生命就更望而生畏了。也许有一天,当北京覆盖在浓浓绿色的怀抱时,我会看见它穿梭于京城上空的身影。那时它的歌声,可以解读为:“绿——色——京——都——”“我——来——落——户——”

    (选自《北京晚报》2010年6月21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看,作者开头写妻子对布谷鸟的无知,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童年时代对布谷鸟的“记忆”?请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赏析。

    3.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它的歌声,可以解读为:‘绿——色——京——都——’‘我——来——落——户——’”?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横线上再写几句话,组成排比句,表现“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主旨。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晒”,字典上解释为“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比喻置之不理,慢待”之意,此外:

    “晒”,有“炫耀”的意思。如: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地位等。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晒福利等。

    “晒”, 在网络上流行,是与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资源之意,如:晒心情、晒房子、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地暴露”。

    一个“晒”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题目自拟。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语言通顺,书写工整,标点符号规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