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1 题,其他题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建论[1]
    (清)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
    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实实     2],受之
    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思,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
    陷以恶。辟阳奉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
    不义,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3]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
    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注释:[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2]  (shui):赠给死者的衣被。[3]孑孑:才能、人品等特立、出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不得间而入间:空隙

    B.贫不能备服具服具:办丧事的用具

    C.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责:负责

    D.贾欲有以尝之尝:尝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朱建“有苟且之心”和“丧失名节”的一组是(    )
    A.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B  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
    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
    C  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   D 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
    辟阳侯奉百金   受之不辞          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建原本瞧不起辟阳侯这样的小人,当初辟阳侯笼络他时,朱建不肯与之相见。

    B.朱建对待小人辟阳侯能“严之于先”,又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但他常怀苟且之心,最后落得丧失名节,自刎而死。

    C.治丧的原则,富有的也不可过礼,贫困的就可以薄葬。但朱建收了不义之财葬其亲,本身就有错。

    D.朱建平素所谓“廉直不苟”,只是一种“饰行欺世”,像这种人没有不落败的,这也是向社会上一些伪君子发出的警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2 题
  1.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
    译文:                                                                        
    (2)苟孑孑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译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长虹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见贤思齐焉,                    。(《论语》)
    (5)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第8—9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8.颈联中的“浮”和“动’,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意赏析。(5分)
    9.王维这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出江汉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回答出两种并结合诗的内容具体说明。(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晨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200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6分)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总理县长唐绍仪
    总理是指国家内阁总理,县长是指广东省中山县的县长,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先做总理,后当县长,两个职位之中,官小的比官大的干得更有兴致,此公就是唐绍仪。
    唐绍仪本是农家子,按道理很难出头,可是人家命好,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闳组织的幼童公派留学美国。大江南北,士绅人家子弟打死也不肯去,最后不得不便宜了风气已开的广东人,唐绍仪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叫詹天佑。
    幼童留学事业后来因国内顽固派的反对而提前中断,回国的唐绍仪好一段时间都郁郁不得志,有幸的是,很快他就跟袁世凯结识,从此成为袁的智囊之一。晚清最后十几年,唐这种有着几乎是最早的留洋经历的人物特别吃香,又加上袁世凯的援引,唐逐渐窜升为方面大员,成为晚清的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起,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唐绍仪被委以重任,担任南北谈判代表;谈判成功,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总理。我们知道,当初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时候,采用的是美国的总统制,不设总理,由总统直接统辖内阁。在交权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起意把政府改成内阁制。显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可能入其彀中。这样一来,唐绍仪这个内阁总理注定是要不讨好。可悲的是,受过美国教育的唐绍仪,当时却并不明白自己的命运,反而很认真地要负起责任内阁的责任来。结果不问可知,不仅责任内阁搞不下去,袁唐之间多年的交情也完了,唐绍仪只得不告而别,悄然失踪,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其时,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唐绍仪基本上变成了政坛的点缀和看客,看人起高楼,看人屋宇塌,多数时间在家乡隐居。直到1931年,国门上的五色旗已经换了青天白日旗若干年后,蛰居多年的他突然拇指大动,出任起家乡香山县(时已改为中山县)的县长。古稀之年的唐绍仪做起七品芝麻官来,跟当年做巡抚、尚书和总理一样,雄图大志,有板有眼,绝不糊弄。在不到四年的功夫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甚至还野心勃勃地想在中山县的海岸上建成一个大海港。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的头,然后让民工下手。马路修好之后,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于是他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唐绍仪以做过总理的身份去当县长,在民国时期好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倒是中共建国后,此事入了毛泽东的法眼,他几次公开引用这个例子,教育干部要能上能下。其实,跟今天我们通常的看法不一样,当年的唐绍仪,并不会认为以做过高官的身份再当芝麻官,是屈尊。实际,唐绍仪晚年一直是在家乡做乡绅,出作县长,不过是乡绅为自己家乡做事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只是在做事,或者比较方便地做事,算不上是做官。在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多的,风是退休回家的士大夫,总要为桑梓谋点福利,否则就不配做乡绅。尽管唐绍仪喝过洋墨水,但毕竟没有脱出传统士大夫的积习,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选自张鸣《历史的坏脾气》)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唐绍仪赶上了曾国藩派闳组织幼童公派留学美国的机遇,是因为他出身农家,又是广东人,所以运气好。

    B.唐绍仪能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离不开袁世凯的赏识与大力援引;后来绝交,主要是唐不识时务。

    C.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不久,就基本宣告其政治生涯的结束,是因为他有雄图大志,对责任内阁太负责任。

    D.唐绍仪晚年在家乡香山县的一系列造福于民的措施,既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

    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
    E.传记通过对庸绍仪先任总理后任县长的经历叙述,表现了他对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外文化对人的巨大影响和民国时期多元性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
    2.辛亥革命前后.唐绍仪在政坛上有哪些建树?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分)
    3.晚年,唐绍仪在哪些方面造福乡里?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唐绍仪悄然还乡,不为做官,只图做事,为桑梓谋福利,并不是他留学外国时改变了思想,而是他身上固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积习。请你结合另一位历史人物,对这一观点进行探究。(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近日,延安路上出现了一幅颇有新意的大型广告,一位靓女手捧一缸金鱼,腼腆的笑容与路边刚长嫩叶的小树相映成趣,让行人在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B.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两旁满是浩如烟海的热带雨林,波光粼粼的澜沧江、椤梭江萦绕左右,傣家竹楼在凤尾竹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C.上海几所高校在面向理科生的自主招生中,悄悄抹掉了语文,遭到了狠批。其实,光是狠批这几所高校数典忘祖没有意义。语文的地位衰微,其病在骨。

    D.父亲是最受欢迎的人物,只要有他在,抚掌谈笑,满座风生,那些伯伯叔叔们的男孩子,自小就很崇拜他,围着听他神侃,甚至长辈,只要一见他来,就开心得不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明星大腕们的“名利场”。凭借这个平台,新人可以一夜成名,老面孔可以保持“常青”,历来是明星大腕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B.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观众的追捧使得之前一直对票房保持低调的导演韩三平放出豪言:“《建国大业》内地票房有望超过4.5亿多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那般鲜艳的绿,直向远方铺排开去
    ③在小雨的浸染下,更是与占城的黄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⑧那是莲,是古代传递给我们的带着情爱的美丽的植物
    ④最让人惊叹的,是河中偌大一片绿色
    ⑤那在微风中浮动的阵势,就像好大的一群女子擎着伞在赶早集

    A.③②⑤④①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根据前文内容,仿照画线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所写句子字数不要求必须和所给例句相同)(6分)   :
    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上,再平淡无奇的人生也会变得丰盈。如果你选择了寻访,                 。               ,            。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                   。               ,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暴走’’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5分)   
    ①目前世界上暴走一族大约有7000万人。  
    ②时间由一日到数日不等。  
    ③是一种高强度又简单易行的户外运动方式。   
    ④选定一条路线,沿着路线徒步行走。   
    ⑤暴走源于美国。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每年两会期间,文体明星、政府官员都被层层包围,采访提问,而那些科学家委员却无人问津,备受冷落,就是像启动我国探月工程的栾恩杰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等大牌科学家都几乎没有人认识。
    有人对某市11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将来从事职业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企业家和老板,第二位是文体明星,科学家排第七,仅比工人和农民靠前一点。   
    以上所说的事情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你根据以上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