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4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 “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 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C. 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   D. 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 物质富足,精神白由

    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上述做法

    A. 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   B.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

    C. 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D. 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A. “知行合一”   B. “心外无理”   C. “格物致知”   D. “T商皆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A. 区域经济差异   B. 列强侵略深入   C. 抑商政策松弛   D. 国内政治形势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

    C.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说:“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这说明

    A. 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B. 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

    C. 政府“规范”过于理想化   D. 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称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对此正确认识是

    A. 杰斐逊拒绝1787年宪法   B.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C. 美国政治是假民主真专制   D. 总统其实就是君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即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一数据可以用来探究

    A. 美国经济“滞胀”的原因   B. 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D.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表明

    A. 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   B. 美苏争霸开始进人了太空领域

    C. 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D. 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人乔·尼尔森总结了一套焦点讨论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深入的思考,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该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处理信息和感官的察觉,即为了得出事实;

    反应性层面:与个人感受、情绪,记忆、联想有关的个人反应;

    诠释性层面:有意义的联系,整合、理解、领悟;

    决定性层面:讨论问题的影响、结果和新方向,探索知识在日常世界中的应用。

    材料二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机构坚实的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请运用焦点讨论法的四个思维层面解读材料二。(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合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一直提倡道德至上的,推动唐宋之间意识中道德至上的倾向的发展之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唐室既衰,兵戈四起,讲学之涂,泯焉歇绝……宋大夫伤人心之陷溺,念祸乱之浸寻,乃薄词翰为末技,恩践德于圣门。”但实质上则是社会体制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全面提升,使得有更富裕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行政系统的扩展,即所谓的专制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这为道德要求的强制性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运转这个系统所需要的大批官吏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才定了型……

    ——摘编自陈刚《宋明理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流弊》

    材料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重视道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在革故鼎新时,并未废除科举制,但又打开其他的选官之门。这一时期选官的公开和开放,在中国古代史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到了人人都有资格当官的地步。主要途径有自举、告密、试官、贡试中废糊名制、殿试以及开武举等。她深知官员的冗滥必然导致腐败,造成致命的危害,因而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防范纠正。例如,她大力鼓励告密行为。这往好处说,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对官员的监督作用。凡举报犯有罪行过失的官员,一经查实,不管举报者以前是干什么的,一律授官。特别应强调的是,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一摘编自贾三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的选官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武则天推行告密措施的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它坚信,如果苏维埃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要以象解决战时重大战略问题一样的彻底精神和慎重态度,必要时,还要在计划工作方面作出同样大的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00号

    (1)根据材料,概括乔治•凯南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份电报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