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置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产生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我们想要理解我们置身其间的环境。而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认识的状况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时届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去想地球绕太阳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光绪朝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与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一个体系。但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A.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判定标准。

    B.树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

    C.产生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

    D.形成一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

    2.下列关于“国人对科学和技术认识的状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7世纪中叶,西方现代科学已经开始发展,而中国农民起义正酣,明王朝正走向末路,中国人无暇顾及看似与社会不相干的自然科学的研究。

    B.19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保守的中国的大门,对这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所向披靡的先进技术,中国人只能穷于应付。

    C.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固步自封,中国知识界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所以面对现代科学,他们无法理解,更无法消化。

    D.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与前导,二者密切结合。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历史上看,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发展的,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密切联系,比如蒸汽机和热机理论。

    B.技术的发明可以给社会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而科学则不然,它并不常常产生宜接的物质利益,而是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

    C.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以理性为指导的全新的认识模式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从而确立。

    D.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现代思维方式在非科学领域得以验证的一个重大事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亲子鉴定

    宫克在大学学遗传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个专门研究遗传基因的实验室工作。他不愿一辈子与小麦、水稻、玉米打交道,要求父亲把开了近20年的一家制药厂交给他经营。父亲宫尚年老多病,力不从心,乐得让宫克接他的班。

    为了发挥所学的专长,宫克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地给制药厂大动手术。他投资数十万元从国外购进先进设备,把制药厂改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亲子鉴定所。他的亲子鉴定所不仅凭血型的遗传性状来进行鉴定,而且能用毛发、指甲、血液、尿液……乃至于皮肤上的垢积来进行鉴定,且准确率高达100%。鉴定所开业之时,宫克花了数万元在他所在的省市电视台、报纸、杂志上做了广告。然而,半年过去,来做亲子鉴定的人寥寥无几。除了那些涉及遗产继承、离婚诉讼、出国投亲的人之外,一般人几乎不来光顾。鉴定所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

    宫克的父亲从国外治病回来,得知他的制药厂已被儿子弄得面目全非的情况后,怒不可遏,指着宫克的脑门儿骂个不休。

    垂头丧气、一筹莫展的宫克不肯在父亲面前认输认错。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绝处逢生的对策。

    他秘而不宣地很快就将对策付诸实施:他首先托人找来这个城市各单位的花名册,接着分别给花名册中每一个当父亲的人寄去他亲自拟写的一封信。内容如下:

    ××先生:

    我以一个知情人的名义提醒先生:请先生对着照片认真地比较:你——真的是你孩子的父亲吗?

    不便具名的好心人

    ×年×月×日

    信封上应写寄信人地址、姓名的地方,他一律只写“内详”二字。

    这样的信,同一个单位每天他只寄发一两封。

    尽管这座城市每一个当父亲的人几乎都先后收到了这样的信,但人人都守口如瓶:即使是手足同胞、拜把兄弟、结盟至交,也绝不相告。他们无不各自悄悄对着镜子或照片,认真地比较子女与自己长相的异同。可悲的是结论大都一致:乍看有些像,越看就越不像!——专门研究遗传学的宫克最懂得: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相像的人,即使是孪生子也总有许多不同之处。

    于是乎,心里不踏实的父亲们,或先或后,便拿了子女的毛发、指甲或血迹、尿液……在大口罩或黑墨镜的遮掩下赶来光顾亲子鉴定所……

    自此,亲子鉴定所便由过去的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

    不过,宫克的硬笔字写得再快,每天起早贪黑也只能寄发百十封这种信件(而这种信既不能用电脑打印,也不能用手写体字的复印件),无奈,他不得不高薪雇用数名写手来专门写信。——受雇者必须承诺的首要条件不用说就是为其保密。

    于是,这样的信每天便有数百封先后发至他所在的省、市千千万万个为人父者手中。

    于是,宫克的亲子鉴定所的营业时间不得不一改八小时上班为昼夜三班倒。

    于是,宫克只得相应地再投资百余万元进口数台有关设备。鉴定所的三层楼房,也顺理成章地被新建的七层高楼所替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噩耗突然传来:宫克的父亲病逝——死在市人民医院病床上。紧接着一名律师赶来通知宫克:根据宫尚先生的遗嘱,这家用他的资金修建的制药厂(即如今的亲子鉴定所)已被他捐赠给了市人民医院,叫宫克在本月底之前交出全部财产。

    “他……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鉴定所留给我?”

    “宫尚先生在遗嘱里说,你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这——不可能!”

    “这是事实。”律师向他出示基因鉴定证明时说。

    “这鉴定……肯定靠不住!”

    “这份鉴定书是你的鉴定所去年11月2日出具的。上面印鉴齐全,确凿无疑。”

    “不——!他已七十岁高龄,他不可能去做这样无聊的有损他老人家尊严的鉴定!”

    “当初我们也感到不太理解。老先生解释说:是一位知情的好心人言之凿凿地写信提醒他,他才去做鉴定的。”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宫克是很有经营头脑的,接父亲的班后,他就大刀阔斧、锐意革新,购置设备,改建亲子鉴定所,并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可以说千方百计、煞费苦心。

    B.宫克的父亲对儿子的做法十分生气,没想到他从国外治病回来,制药厂就已被儿子改建成了亲子鉴定所,而且耗去巨资却“门可罗雀”甚至“濒临倒闭”

    C.接到宫克信的父亲们虽然心里很不踏实但他们却并不告诉亲友,而是纷纷光顾宫克的亲子鉴定所,都想亲自一探究竟,到底写信人所说的“内详”指什么。

    D.小说后半部分三个以“于是”开始的段落,充分表现出随着宫克他们写信数量的递增,其亲子鉴定所的生意也日渐兴隆,鉴定所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盛况。

    E.律师最后的话无疑给了宫克当头一棒,小说以此作结,可谓戛然而止。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的高潮与结局在此同时收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的空间。

    2.小说引录了宫克拟写给无数父亲的匿名信的内容,有哪些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宫克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小说前面有伏笔和铺垫,因此,结尾虽出人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而有人却认为前面铺垫不足,因此结尾略显生硬和虚假。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重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

    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问书写了一一个大写的“人”。

    2.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陆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是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

    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凌策传》,有删改)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②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自陈三蜀境    莅:到达。

    B.卢之翰任广州,无廉    称:声誉。

    C.以策淮南东路安抚使    领:兼任。

    D.所至有迹    治:治理。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凌策“强干”的一组是(3分)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④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⑤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⑥累遣中使挟医存问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顺作乱,官员大多害怕到川陕任职,而凌策却毛遂自荐,表明自己熟悉当地的民俗,朝廷于是派他到蜀州任职。

    B.在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的范围内,因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的旅人染病而死者十之八九。

    C.饶州出产黄金,但官府禁止买卖,并逮捕那些私下买卖黄金的人。凌策请求允许百姓自由买卖,而由官府收税。

    D.皇帝认为凌策很有才干,多次委以重任。在任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期间,凌策奉诏又参与了重新制定茶叶专卖法一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2)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1.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6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荀子《劝学》)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美国专家批评奥巴马政府在朝鲜发射卫星后反应迟缓,几个小时后才发表谴责声明,美方对朝鲜“日益具有威胁性的行为”似乎束手无策

    B.由于伤病,新疆广汇男篮的外援“幸福组合”中的韦弗赴京城复诊,辛格尔顿返美治疗,久假不归,新疆“飞虎队”一度是“全华班”上阵。

    C.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从深圳到广州,轻车简从,悄然而至,“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

    D.导演冯小刚说,他拍摄电影《1942》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这一段苦难的历史呈现在大家面前,告诫我们切勿忘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2年11月,在第九届中国珠海航展中,一批国产新一代精锐战机集体亮相,被称为最强“中国空中力量”集结的展会。

    B.通过手机微信的定位功能来找人的方式,与以往其他交友方式有根本区别,但许多人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却忽略了使用者的复杂性。

    C.在德国,从来没有过因为堵车而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紧急情况下让出救命通道已成为德国司机的基本认识。

    D.环保部近日发布了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创下了17年以来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的最好记录,进入全国前100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非常喜欢大提琴这种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被遮盖着行走,它们是沉重的,又是虔诚的,它们很像人类中的一种有质量也有力度的人,像旷野间弥漫着的一首忧伤的长歌。

    ①大提琴的声音总是低沉而绵长  ②它的每一根琴弦都不那么明亮

    ③可能是因为我所听到的几次大提琴演奏都是最出色的  ④像幽怨而舒缓的诉说

    ⑤连演奏者的指尖都充满了色彩  ⑥但又总是表现着悲壮和辉煌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④⑤③⑥①  C.③⑤①④⑥②  D.④⑥③②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根据记者的调查,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说说当下的“神曲”广为流行的原因。(回答不超过25个字)(5分)

    神曲,在音乐中本来是指曲子很好听,好像是神演奏出的音乐那样动听悦耳的意思。这两年,从《忐忑》到《最炫民族风》再到《江南style》,这些歌曲流行之迅速、传播之广泛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广大网友都亲切地称这些歌为“神曲”。那么,当下这些被称为“神曲”的歌曲,为什么能如此广为流行呢?

    在一项调查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人,针对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如下。有人说:这些歌节奏感强,适合宣泄情绪,常能把我的情绪从低谷带到一个比较高昂的境地。有人说:这些歌与一般的歌曲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像《最炫民族风》就融入了蒙古族音乐的元素。有人说:有rap,有说有唱,比单纯的唱更带劲!有人说:好学呗,一学就会,歌词也好懂。还有人说:听的时候很方便呀,上网点击视频,下载手机铃声,随时随地,想听就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了理想的人,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________。大家身处的是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________。

    (1)请仿照以上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在其后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其与前面的文字形成排比。(3分)

    (2)请根据以上语段的主要内容,在最后的横线上写一句结论性的话。(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现在,社会上对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可称为“正能量”。

    你对“正能量”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议论说理。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