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制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

    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           B.改革官制

    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           D.强化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的反映的实质是

    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 “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当前、过去情景,或对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度真实。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3月14日夜间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一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其正式开始则是同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3月标志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研究国际事务者从这个转折点环顾四周,是会得到教益的。但如仅限于此,既不瞻前,又不顾后,则纵然有此有利的立足点,也仍然会产生错觉。因为,从较长远的前景来看,选定任何一个标志着战争爆发的准确日期这样方便的做法似乎是必要的,但却会人为地歪曲历史真相,实际上,世界是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这一可悲的过程绵延了足足十年以上。这个终于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慢性折磨过程,实际上开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满洲的战争行为,而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才达到顶点;因为,这场战争截至这一天止,当时的七大强国虽已有六个成为交战国,但在美利坚合众国也被卷入之前,还没有成为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大战。

    ——摘自阿诺德•托因比《1939年3月的世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39年3月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是如何“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