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A.客观的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日人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离业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

    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中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

    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

    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

    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3分)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捷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请回答:

    (1)精根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展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 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