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连线题 2 题,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0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材料三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8月,德军参谋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向苏联宣战。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也相继参加了侵苏战争。进攻的兵力共190个师(其中德军153个师)550万人,坦克4300辆、飞机近5000架。战争一开始,德军首先对苏联西部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据点以及正在调动中的苏军进行猛烈轰炸和炮击,随后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约1500公里的战线上全面突进。一天内,苏联就损失了约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多架还来不及起飞就在地面上被击毁。苏军损失惨重,边战边退。9月间,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推进到离莫斯科约400公里处的斯摩棱斯克,南路占领了基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德军向苏联发动进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军损失惨重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 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 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 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科举制

    A. 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B. 组织严密,程序繁琐

    C. 严防作弊,追求公正

    D. 公开选拔,择优录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秘密文件《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这一指示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阶段的到来   B. 促使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严重脱离革命的实际,错误分析了形势   D. 表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决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爱因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

    B.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C. 人类应关注自身的发展

    D. 科学源于社会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戴高乐执政时期,法国政府共制订了三个中期计划。密特朗政府强调要把计划作为经济“总的调节因素”和“主要手段之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说明法国政府

    A. 加强对各领域的全面干预

    B. 建立起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指导

    D. 开创了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A. 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 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 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 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革命党人朱执信说:“‘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本译民生主义”。1907年,孙中山在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时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B. 革命内部发生分歧

    C. 革命策略发生改变   D. 革命核心仍是民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英国法律明确规定:英王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英王还拥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的原因是

    A. 延续专制传统   B. 国王崇尚法律   C. 尊重历史传统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谈到中日战争时,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曾说:“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省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这说明清政府

    A. 采取了与和平外交相应的军事政策

    B. 尚未认识到军队近代化的重要性

    C. 未能充分吸取以往遭受侵略的教训

    D. 分兵于各地的做法削弱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6年“一五”计划完成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B

    “大跃进”运动

    搞“大锅饭”,违背了客观规律

    C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D

    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以上图片材料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昭帝在位十三年,大权掌握在霍光手中。史籍称霍光“知时务之要”,是指他正视因武帝连年征伐和奢侈挥霍,造成国家财富空虚、户口减半的严酷事实,认识到时势的迫切需要,继续实行武帝晚年减轻剥削、节约民力、与民休息的政策。又对匈奴实行和亲。因此八、九年间便取得成效,出现了“百姓充实”的局面。公元前86年,即派遣使者王平等五人巡行郡国,举用贤良,了解造成民间疾苦的问题。公元前87-前74年,曾连续九次颁发减免田租、给贫户借贷粮食及种子、免除军马负担、赐给孤老残疾者以衣被、减少马口钱及口赋钱、减少及停止漕运、裁减官府冗员以减轻民众负担等项诏令。始元六年二月,召集了各郡国所举贤良文学反映民间疾苦,议论盐铁榷酤。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大将军霍光、丞相车千秋的支持下,主张罢去盐铁官营及酒的专卖,指出武帝时期律令繁苛,罪名无数,使百姓难以自保。第二年七月,宣布罢去酒的专卖。又据《盐铁论·铁取》下篇云,并罢关内铁官。总之,由于辅政的霍光有效地实行休息民力、重视生产的政策,西汉统治得以相对稳定。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昭帝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昭帝时期政策调整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左宗棠(1812-1885)十分注重“耕读家风”的保持,他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楹联,“悬刊祠中,以示族子弟”。他据“儿求训甚切”之况,遂书“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的家训以“诏其子弟”。

    在他人生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历历征程:如“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所以说,时代造就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家风”的内涵并分析其被倡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