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3 题,其中:
选择题 50 题,材料阅读 3 题
中等难度 5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0 题
  1.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是造成城市危险的主要原因

    B.平民暴动反映了城市真正到了危险境地

    C.萨拉米斯岛战役的失败决定了城市危机不可调和

    D.实行僭主政治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实质上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公民从事公共活动获得了津贴补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1/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他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梭伦在改革中提出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的目的是

    A.保护贵族利益                          B.减少改革阻力

    C.缓解奴隶社会的矛盾                    D.保障贵族的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诗曰:……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此诗反映的是梭伦改革中的

    A.财产等级制度                          B.财产继承制度

    C.司法制度                              D.“解负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在改革后成为雅典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因为

    ①改革未消除平民和贵族的根本矛盾   ②贵族改革中利益受损比较多 ③下层平民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  ④城邦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的出现

    A.①②          B. 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古代民主较现代西方民主相比,其不同点主要是

    A、只有贵族享有民主      B、奴隶不能享有民主

    C、选举计票手段落后      D、少数社会成员享有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有

    ①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元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统一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哪种制度反映了生产关系在发生变化

    ①相地而衰征       ②井田制        ③初税亩        ④分封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公元前4世纪,秦国进行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刚刚跻身春秋列国行列 ②东方邻国晋国一分为三 ③秦国民风质朴,强悍尚武 ④ 法家学说已经在秦国广泛流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革的重点转向了  

    A.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劝课农桑  C.建设洛阳  D.制度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

    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调制

    C.实行租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D.实行租调制、迁都洛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的文化精髓也融入汉族文化中,反映在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族吸收了胡乐、胡食、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  ③汉人在服饰上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④汉人学习鲜卑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   B.巩固皇权   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扩大了官僚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北宋集中军权的背景是

    A.官僚机构腐败   B.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

    C.强化专制皇权   D.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三权分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北宋中期,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繁多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史载:“(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表明

    A.北宋时期土地买卖频繁,政府没有明确限制土地的兼并

    B.北宋时期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松弛,成为自耕农

    C.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

    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针对北宋中期的这种情况,范仲淹在改革中采取的措施是

    A.改革考试制度                              B.改革学校制度

    C.改革官僚制度                              D.改革军事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

    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④庆历新政夭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

    C.增加国家军事力量,抵制少数民族侵扰

    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实现富国强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改革背景相同   B.改革措施相同    C.改革性质相同    D.改革结果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宋、辽          B.宋、西夏         C.宋、金        D.宋、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

    A.变法目的  B.变法方式C.变法结果  D.变法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进行改革的是指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阅读 共 3 题
  1. (20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奖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分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 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10分)

    (3)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汉化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敛免役钱,宽富而困民,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篇》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