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列举题 3 题,判断题 1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当时整个世界发展大趋势的结果。当时的西方列强主要想通过战争(  )

    A. 提升生产技术   B. 推动世界进步   C. 强化军队实力   D. 扩大海外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颁布《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记者莫理循说:多少年来我们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员。他们此番言论基于的历史事实是(  )

    A. 《南京条约》,中英协商海关关税

    B.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 《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史载,轮船招商局从其创立到1893年的20余年间,“统计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4000万银两。”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 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B. 加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

    C. 部分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 赔款2100万银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科举制度的废除(  )

    ①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②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 

    ③促进了一个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本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B.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体现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C. 在近代历史上,沙俄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D.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0年,第三国际的代表来华就组党一事与李(李大钊)、陈(陈独秀)进行会谈。后决定在上海建立由陈领导的党支部,在北京建立由李领导的党支部。“只要联合两个党支部,便可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统一起来。”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共产国际的帮助   D. 先进人物个人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90﹣1920年,是世界深刻影响中国的30年,也是中国巨变的30年。在这30年里发生哪一历史事件尝试建立“新制度”(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列举题 共 3 题
  1. 读图学史,根据图片列出相关历史人物。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近代化。

    (1)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2)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思想,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西方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

    (1)有人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的签订。

    (2)在南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1853年3月,___________(军队)攻占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1 题
  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更是各阶层仁人志士寻求真理,改造和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1)严复根据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京事变后,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命洪仁玕写成了《天朝田亩制度》。(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05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作为阵地,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反对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每日邮报》2017年10月3日报道:红色十月!价值1.8亿英镑的最先进的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而上,停在了金丝雀码头。报道还自嘲道:“幸好,他们来我们首都的目的是和平之行。”

    ——凤凰资讯

    材料二:《每日邮报》记者仰望着(访问伦敦的)长白山舰庞大的舰体就曾发出这样酸溜溜地感叹:“百年荣辱,回首惊心”。图2是1840年,英国海军舰队驶抵广州海面的场景。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驶入伦敦的目的是    

    (2)英国海军舰队在1840年驶抵广州海面,是对中国发动什么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3)面对凶残的英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其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哪两位?

    (4)1842年,英国旗舰康沃利斯号到达下关江面,当时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随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什么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英国割占了我国哪个地方?

    (5)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什么条约?从这个条约中,英国获得了什么特权?(任举一项),美、法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任举一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既是辛亥革命爆发105周年,又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回顾伟人的一生,为了挽救中国的命运,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对此某历史兴趣小组针对一本书籍《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环节一:导言总结知识

    (1)在开篇导言部分的“立志与求索”中写有“上书李鸿章遭拒”和“萌生反清之志”等内容,请结合当时的实际形势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2)文中多次提到“起义失败”和“再次起义”等内容,结合你的理解,谈谈这主要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

    环节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8年后,五四运动爆发;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

    ——人民日报社论《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3)书中出现了一些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城市(如武汉、南京),出现这两个城市的理由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综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5)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冲击—反应”模式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模式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阶段

    特征

    具体表现

    19世纪40—60年代

    西方对中国的冲击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的反应

    ____A____和____B____

    20世纪初

    西方思想催生中国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

    辛亥革命 和_____C_____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中国人不断探索强国之路。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1)分析材料一,将A、B、C处空白补全。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从器物层面探索强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 请分析形成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何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通过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