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

    谈到法治,在现尖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虽一字之羞,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

    “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建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

    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选自《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 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

    C. 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

    D. 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

    B. 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C. 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

    D. 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

    B. 作者在论证“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

    C. 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 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

    老师,再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3.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破经济、绿色经济 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十八大以来“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总结》)

    材料二 :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发展机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实用类文本阅读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用类文本阅读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更高速发展,并进入深耕细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融合,我国文化产业迈入发展黄金期。

    业内将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电器消费、汽车和住房消费,并预言,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文化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进,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前进空间。

    (摘编自《文化产业:提升国民幸福总值》 201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时代》2017年1月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增加了将近0.6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

    B. 国民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得益于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

    C. 虽然我国实际文化消费规镆己经超过1万亿元,但是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潜在的规模。这就决定着我们必须把文化消费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D.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快,这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得到重视与发展机遇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十八大以来,由于政策的扶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有效推进。这使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B. 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直接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

    C. 其实中国消费结构的四次升级发展,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由满足基本生 活需要到改善生活条件再到生活日益富裕的过程。

    D. 像《战狼2》和《湄公河慘案》等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电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E. 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不要再写虚构的作品,要把我们民族的成长足迹和中国历史的真相表现出来。

    3.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渊,字几道,熙州人,善骑射。应募击夏国,屡有功,累迁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诸羌入寇,渊奋击,大破之,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宣和三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贼将据钱塘,势张甚。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遂围而平之。授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都,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康王即皇帝位,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时群盗蜂起,以渊为制置使平杭贼,所向皆捷。期年,群盗略尽,迁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帝欲如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议遂决。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而内侍康履颇用事,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俟渊入朝,伏兵杀之,并杀康履,渊时年五十三。

    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辍所御紫茸茵以赐。赠开府仪同三司,官其子孙八人,谥襄愍,子倚。

    (节选自《宋史•王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 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B. 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C. 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D.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 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两年,其间发生了“靖康之难”。

    B. 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 汴都,指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设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即今开封,西京即今洛阳。

    D. 紫袍,古代指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还包括绯袍、绿袍、青袍,并配有金银鱼袋,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高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渊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攻击夏国,大败诸羌,讨伐方腊,进攻契丹,数次征战,皆因战功而升迁。

    B. 王渊颇有智谋,审时度势。他根据敌军心理而精心部署,平定方腊;金兵入侵,只有他能陈诉利弊,劝君主放弃逃往镇江的想法而逃到钱塘,可据险自保。

    C. 王渊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张邦昌谋反,他来到都城,恸哭劝导张邦昌;康王即位后,他跟从随侍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

    D. 王渊轻财好义,清廉简朴。生病时,皇帝派人探视,发现他家中竟然连帷帐床席也没有,就把自己的紫茸席赏赐给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

    (2)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检测药品的安全性,这些科学研究,____,而常常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这是因为____,以鼠为例,研究发现,鼠和人的基因图谱竟然基本相同,都有大约3万条基因,其中约有80%的基因相互对应。而所有新药在被批准做人体临床研究之前,____,测试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应用到人类身上,可以说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很多问题有时变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意境。请写出下面两个熟语的另一种看法,要求简洁,生动,有说服力,语言表达可以不按示例套写。

    例:无欲则刚

    另一种看法:无论是走仕途,做生意,还是钻学问,欲望往往是一种助推器,没有强烈的进取欲望,休想成什么大气。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另一种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一种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 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

    B. 首联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衰败不堪。

    C. “陇上羊归塞草烟”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丰富的生活和闲适心情,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D.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苏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E. 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尾联真实地展现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形象。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突出蜀道艰难,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月亮的变化喻人生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之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堂子是一条不足挂齿的小胡同,东西也就二百米长,它在北京城三千六百多条有名字的胡同里根本没号。

    ②把闲置房屋出租给食品黑加工点,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等严重后果的出租者将被重罚,这是打击食品黑作坊釜底抽薪的办法。

    ③在日常生活与阅读中,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对问题或现象的思考,这些零散的观点与评论虽是吉光片羽,但不乏独特的思想价值。

    ④雨过天晴,荼树冒岀了新芽,此时采摘制成的新茶品质最好,如不及时采摘,过一两天就显得老气横秋了。

    ⑤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新词已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⑥韩国最终会清醒地认识到部署“萨德”系统只是以邻为壑,除了美国获益,对于中韩只有危害,没有帮助。

    A. ①③④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词,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精神的写照,“四严”之中深藏敬畏。

    B.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被称为“三绝”,即奸雄之绝曹操、忠义之绝关羽、谋臣之绝诸葛亮。

    C. 我们相信,中美双方只要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加强交往与合作,注重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两国关系就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D. 南海热带低压昨晚23时加强为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韦森特”。预计,“韦森特”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时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赵新居落成,希望亲戚朋友能来参加典礼,于是分别给他们发了一份请柬,上面写道:华堂落成之际,诚邀您全家参加华堂落成典礼。

    B. 小钱的爷爷在农村,天一热家里的一些食品不好保存,在外地的小钱便打电话给爷爷的邻居,希望借他家的冰箱能帮爷爷惠存一些食品。

    C. 小孙到小李家去玩,看到书橱里有一本《从地球到月球》,便想借回去看看,但小李说:“对不起,这是鄙兄的书,我不敢擅自外借。”

    D. 小周的爷爷八十寿诞,小周画了一幅《松鹤图》作为爷爷的生日礼物,并在画上题写:当信人生期颐寿,南山闲步乐道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四签署对中国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的备忘录后,中方随即宣布拟对约3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据说这只是中方反制措施的一部分,大豆等美国农产品都将进入中国的报复范国。全球股市从星期四开始严重下挫,反映了投资界对中美贸易形势可能继续恶化的预期。针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人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害人之心不可有;有人认为,美国一贯称老大,老虎虽强不可怕;有人认为崛起之路有艰难,增强实力可防范;有人认为,此轮中美贸易摩擦没那么简单,化解矛盾需要智慧。

    对此,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