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参照例句的方式,另选话题,写一组构成辩证说理的句子。

    张扬自己的青春,才会让人生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我们在张扬中也要懂得内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作为花的杜鹃,又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喜欢酸性土壤, _____,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作为鸟的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常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像“杜鹃啼血猿哀鸣”“________”等诗句中的杜鹃鸟就是悲愁的象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  归  人

    [美国]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夜之中,在伤兵的一再恳求下,“年轻的妇人”没有遵从丈夫的叮嘱,最终还是让伤兵进屋休息了。这一情节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下了伏笔。

    B. “年轻的妇人”是个立体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既闪耀着心地善良、勇敢坚强、细心谨慎、体贴他人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情的因子。

    C. 本文情节设置不拘一格,迭出的悬念、紧迫的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D. 本文主要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等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通过逼真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这篇小说先后四次写到雪(文中已画横线标明),请概括说明这四处描写的作用。

    3.“妇人”发现自己误杀了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时,她却说“从没见过!”。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是否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三是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材料二:

    2011年1月27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施行。《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依据2011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整合)

    材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免征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退税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依据华律相关文章整合)

    材料四:

    征收房地产税对楼市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使同时具有多套房的人群,提高房租弥补缴纳的房产税,从而推动房价上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减少炒房人群并促使投资者抛售房产,从而导致房价下降。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税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是复杂的,房价是升是降还要综合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等进行多方面考量。

    (依据搜狐相关文章整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地产税是世界通行的税种,属于地方税。我国征收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B. 按照房地产评估值征税、有税收优惠政策、收入归属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模式完备是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C. 房产税试点方案施行以后,上海户籍家庭在本市购买首套房免征房产税,非上海户籍家庭在上海购房则不能享受这种优惠。

    D. 征收房地产税对我国楼市的影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导致房价下降;也有人认为会推动房价上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在房产税试点工作初期,上海房产税征收对象仅限于新购房,而在重庆,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不管是否新购,均需交纳房产税。

    B. 在保证本市居民基本居住需求方面,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有诸多考虑,如首套房免征、设置较高的免税面积等,可见上海有排外倾向。

    C. 国外相对成熟的征税模式和2011年以来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将给我国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D. 我国房地产税法目前还处在起草和完善法律草案阶段,正式落地还有一定时日,一旦落地,交纳房地产税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项目。

    E. 房地产税法的出台,有利于民众接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提高,一定会使炒房人无利可图。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上海和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中税率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 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 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 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 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 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 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 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B. 颔联使用借代、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

    C. 颈联中的“故国”指前明,表达故国之思;“销沉”即“消沉”,情绪低落之意,指抗清志士在清廷强力围剿下因牺牲过多而显得意志消沉。

    D. 尾联“龙蛇”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抗清而到处奔走的漂泊之态。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在年年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

    E. 本诗是诗人在特定时节特定环境下触发的情思,语言含蓄深沉,形象地塑造出心系故国、坚毅忠贞、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

    2.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舳舻和旌旗概括了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叙写了妇女儿童们去饷田的情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年多来,他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带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②刘恒登基为帝后,生母薄氏卧病三年,他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

    ③影片《红海行动》将中国军队在海外武装撤侨、扬我国威的故事再度升级,讲述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也更加燃情热血的战斗故事。

    ④刚当选为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杨晓渡表示,我们做的是拉袖子提个醒的工作,是防止人犯错误的工作,毋庸置喙,我们也会坚决惩处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分子。

    ⑤教育部将重拳治理“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的培训机构的消息传出后,广大人民群众言听计从,纷纷点赞。

    ⑥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A. ②④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B. 3月17日, 2018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在江陵冰壶中心举行,在中国队以6比5战胜挪威队获得金牌后,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C. 走班、上课怎么组织?老师的工作量怎样设定?学校管理怎样改革提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北京、山东等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破解、研究面临的这些问题。

    D.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把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呈现在大银幕上,既有尖端科技、重大工程带来的视听冲击,也有亲历者专访、民生故事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欣闻贵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 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日毕业,赠照一张,敬请笑纳!

    C. 他们兄弟手足情深,是和他们家妯娌关系处理得好分不开的。

    D. 公司的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