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9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9 题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

    A. 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C. 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此说法说明当时

    A.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已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

    C. 欧盟势力迅速提高

    D. 日本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同时存在且可不隶属,州法院拥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种司法体系突出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集体负责制

    C. 联邦制原则

    D. 共和制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不是内阁成员,总统与内阁是两个机构,并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些规定表明当时(   )

    A. 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   B. 法英两国的政体相似

    C. 法美两国的政体基本相同   D. 法国实行总统制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2年11月,中国不理会比利时政府的反对,断然废止中比条约;1923年3月,中方向日本提出照会,宣告二十一条无效。据此可知

    A. 袁世凯政府收回了大量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B. 北洋政府采取了一些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

    C. 广州国民政府积极努力收复部分国家主权

    D. 一战后列强出现严重的危机主动对华让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8年7月,日本制定出“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中包括“促使中国军队投降,加以笼络,使其归顺,并发挥其反蒋反共意识”,“尽力把民族矛盾引向主义的对立”。据此可知,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 诱导国民政府尽快投降

    B.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C. 尽快消灭敌后抗日力量

    D. 执行速战速决的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诗经》记载:周成王在祭天时,曾告诚农官率领农民播种百谷,开垦私田,大家一起来耕作,万人成对在田间。据此可知此时

    A.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B.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颜临瓦解

    C. 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D. 集体劳动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

    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 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C. 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 造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

    A. 减少了决策失误

    B. 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影响下表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朝代时间长短

    B. 经济格局变化

    C. 王朝力量强弱

    D. 疆域面积大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自隋唐建立二省六部制以来,六部尚书的品秩一般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明初改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明初官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笼络开国功臣的需要

    C. 内阁制度的实施

    D. 加强皇权的必然选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72-1890年间,我国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同一时期的洋布进口量增长27%。这反映了此时

    A. 洋布的质量较差市场销售不畅

    B. 民族机器织布业发展迅速洋紗需求增多

    C. 传统织布业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众抵制洋布的倾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为1900-1910年中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变化表,据此可知,此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进步

    B. 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 政策调整促进了钢铁业发展

    D. 钢铁业增长最为迅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 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洽具有局限性

    C. 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 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是1958—196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征购量和出口量。(单位:万吨)

    根据下表所列状况可以推知我国粮食

    A. 出口量变化有利于买进西方工业设备

    B. 征购量变化有助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出口量变化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D. 总产量变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是中苏中俄不同时期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见的图片。这两次会见表明中国(   )

    A.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基于国际形势变化改变和平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希腊文的“公民”(Polite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古希腊城邦不允许公民只顾私人事务,不顾城邦。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城邦整体利益高于切

    B. 抑制公民的权利意识

    C. 保障民主作为最终目标

    D. 法律维护所有人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公元12世纪前后,罗马法从意大利复兴,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欧洲不少国家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罗马法得以的复兴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新航路开辟的需要

    D. 文艺复兴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城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A.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B.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C. “信仰得救"思想深人人心

    D.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查理一世兵败被俘受审,克伦威尔在特别法庭宣告他的罪名为叛国,因为他只被“赋予有限的权威,而径自扩大为“无限的权威”。这反映出

    A. 英国历史上曾经限制过国王的权力

    B. 查理一世镇压苏格兰起义遭致民众反对

    C. 查理一世卖国求荣损害了英国利益

    D. 克伦威尔试图夺取权利准备就任护国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设的一幅宜传画—《工厂的烟雾苏维埃祖国的呼吸》。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 重视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 重点发展人民生活必需品

    C.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宗旨

    D. 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各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B. 发达国家处于更为有利地位

    C. 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D. 避了各国多数民众的反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

    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析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

    (4)分别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简要分析列强侵华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