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简答题 2 题,实验题 1 题,科学探究题 1 题,推断题 1 题,计算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蒸馏水 B. 碘酒 C. 牛奶 D. 植物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 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 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温度明显上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的质量都增加

    B. 溶液的质量都减少

    C.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D.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四种物质中,在一定情况下能与其他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氢氧化钠 C. 氯化铜 D. 硫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洗手液

    洗衣液

    炉具清洁剂

    pH

    1

    8

    10

    13

    可以除去铁锈的是(  )

    A. 厕所清洁剂 B. 洗手液 C. 洗衣液 D. 炉具清洁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的微粒模型

    B. 溶液的性质模型

    C. 物质的构成模型

    D. 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微观构成方面来看,稀盐酸、稀硫酸中因为含有相同的某种微粒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不同酸溶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稀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

    B. 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 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 稀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室温下,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B.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2 题
  1. 酸、碱、盐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合物。

    (1)生活中可以用稀盐酸除铁锈,该反应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

    (2)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①上述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写出下列图形代表的离子。:_____(填离子符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能源。

    (1)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

    (3)为防治该污染,某工厂对煤烟进行脱硫,该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生石膏(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①设备1中,通过喷淋水脱去烟气中的SO2,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

    ②设备3中,氧气与亚硫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1 题
  1. 实验小组的同学研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所示的实验,并归纳出碱的通性(如图所示,连线表示相互反应)。

    (1)图2中实验后某试管中的液体呈红色,则试管中原来盛有的物质是_____;

    (2)图1中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蓝色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能用铁器盛放氢氧化钠固体,原因是_____;

    (4)写出上述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写出1个即可);

    (5)归纳通性的图中A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_____;

    (6)不同碱具有相似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而氢氧化钠则不能,其原因是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科学探究题 共 1 题
  1. 化学课上,老师在一瓶充满CO2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发现软塑料瓶变瘪。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问题。

    (1)小亮同学该现象说明了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芳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原因是_____。

    (2)要证明一个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①证实反应物减少。我思考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对照实验,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

    ②证实有新物质生成。小霞同学为证明有碳酸钠生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_____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

    _____

    _____

    写出方案二中所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由此探究,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推断题 共 1 题
  1. 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B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H是蓝色沉淀。X、Y都是氧化物,其中X是黑色粉末状固体,Y常用作食品干燥剂,Z是红色固体。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X起_____作用,E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_____(吸收或放出)热量。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请写出D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_____(一条即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1 题
  1. 某锥形瓶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与滴人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g,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_____(写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