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选择题组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等,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③区域   D. ④区域

    2.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陆地气候的特征有()

    A. 阴雨天气多,降水丰富

    B. 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

    C. 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

    D. 四季分明,降水年际变化小

    2.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采珠业是a国的支柱产业;之后采珠业迅速衰退,其主要原因是

    A. 国际市需求量锐减

    B. 养殖技术迅速发展

    C. 海水温度迅速上升

    D. 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的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 (  )

    A. 纬度较低   B. 地势较高   C. 气候干旱   D. 白昼较长

    2.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 (  )

    A. 地势高,大气稀薄   B. 海拔高,多冰雪

    C.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D. 气候干旱,光照强

    3.与M地相比,N地夏季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成因是 (  )

    A. 较高 太阳辐射强   B. 较高 距离太阳近

    C. 较低 大气保温作用弱   D. 较低 冰雪融化吸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兰新高铁是连接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是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钢铁丝绸之路”。下图为兰新高铁部分路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是兰新高铁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

    A. 低温   B. 暴雪

    C. 沙暴   D. 台风

    2.达坂城湿地高铁桥上两侧护栏与达坂城风电场附近高铁护栏的最主要功能是(  )

    A. 防风沙   B. 防噪声

    C. 防人畜闯入   D. 防动车脱轨

    3.关于兰新高铁的建设,不正确的是(  )

    A. 势必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

    B. 可完善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网络

    C. 自然条件为影响建设的唯一因素

    D. 将加快西北三省与东部地区的联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所示区域是中国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区,其中甲市有中国最大葵花油生产基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示区域种植向日葵的有利条件。

    (2)你认为该地区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请说明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蜜蜂对气温敏感,活跃期适宜温度为15—25℃。蜜蜂从胶源植物采集树脂,分泌蜂胶(富舍天然抗生物的蜡状物质)并涂抹在蜂巢内外,使蜂巢不受细菌、病毒和虫类等侵袭。蜂胶具有抗菌抗癌功效,是一种珍贵的保健品生产原料。

    巴西阿拉戈斯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经济落后。自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发展养蜂业,采集优质蜂胶供出口。近年来,当地种植园主雇佣蜂农带蜜蜂给瓜果授粉。

    21世纪以来,中国以蜂胶为原料的产业发展迅速,但浙江等省的养蜂业日渐衰落,从阿拉戈斯进口的蜂胶逐年增加。

    (1)与浙江相比,分析阿拉戈斯养蜂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阿拉戈斯种植园雇佣蜂农蜜蜂授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20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塞克湖,在吉尔吉斯语中意为暖湖。位于亚洲中部的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的天山山脉北麓。湖面海拔1608米 ,面积约623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8m,汇入河流有50余条,是高山不冻湖 。在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但湖深居第一位。湖水透明度超过12米,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盐湖”。湖区1月平均气温-6℃ ,7月平均气温15~25℃,山地地区年降水量可达800-1000mm,湖区空气清新,是中亚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湖盆区的平原低地是重要的农牧区。随着旅游业发展,当地不少农牧民开始从事旅游服务业。

    材料二 下图为伊塞克湖流域示意图和1927-2008年的湖面变化曲线。

    (1)描述伊塞克湖流域水系特征。

    (2)说出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特点并分析1998-2008年其水位变化的原因。

    (3)简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组 共 1 题
  1. 北极冰融是今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图为北极海冰范围(106KM2)与年平均CO2浓度(PPM)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A. 逐年减少   B.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C. 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