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2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有人把中国唐朝专制主义下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联邦制度下的三权分立进行比较,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 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的称号

    B.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 两者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 两者都体现了专制主义,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D.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

    A. 民国初年   B. 新中国成立之初   C. 改革开放后   D. 维新变法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道:“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B. 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 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D.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任免指按法律规定,任命或免去某人所担任某项职务的行为。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以下任免权使用准确的(  )

    A. 英国的国王可直接任免驻外国大使   B. 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任免内阁

    C. 美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任免大法官   D. 德意志帝国皇帝可直接任免帝国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方某历史学者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处于(  )

    A.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斯大林快速工业化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 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的发展阻力

    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 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 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

    A. 注重农时   B. 因地制宜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西汉   C. 晋   D. 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太平洋马克坦岛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公元1521年4月27日,菲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麾下丁众交锋,身受重创,殒于此焉……”此材料最适合于研究(  )

    A. 英国殖民霸业   B. 新大陆的发现   C. 黑人奴隶贸易   D. 经济全球化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

    A. 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展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 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 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 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30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律(  )

    A. 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 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 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 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

    A. 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 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穿越时空,假设你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参加了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次会议,在会上你拥有的权利是               (  )

    A. 选举国家领导人   B.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等的制定

    C. 参与制定修改宪法   D. 选举党的领导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⑴ 从图中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根据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原因。

    ⑵ 结合所学知识,把图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货币越来越重要。某个学习小组通过研究性学习,寻找到了一些材料,围绕材料,他们提出了系列问题,请你为他们解答。

    主题一:货币积累

    材料一:在对土地的掠夺中,大量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757-1812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直接收入达1亿英镑以上。……18世纪60年代,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纯利达30万英镑之巨。……据估计,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海盗掠夺的赃物价值达1200万英镑。                                             

    ——  高德步等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片面的经济》

    ⑴ 工业发展需要资金(货币),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英国和苏联通过哪些方式积累资金?在积累资金方面,苏联与英国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主题二:货币扶持

    材料三:(1932年一首流行歌曲《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唱道)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它与时间比赛。我曾建一条铁路,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    

              ——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⑵材料三的歌曲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对策使工人能获得“一角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