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6 题,连线题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 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广告已在北宋时期酒店中广泛应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 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 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 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 蒸汽机的发明

    D. 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 春秋

    B. 秦朝

    C. 西汉

    D. 战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

    A. 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 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 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 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举描的实施(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B.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C. 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D.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自然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A. 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   B. 列强的资本输出

    C. 政治改革的推动   D. 近代天津的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

    B. 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

    C.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英国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其中 BC.段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动力是

    A. 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

    C. 人口增长   D. 政治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这一材料反映出当时

    ①城市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②唐代实行坊市制度

    ③原有城市格局已有突破         ④政府严厉打击商业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

    A. 黑奴贸易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 黑奴贸易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型

    C. 黑奴贸易为欧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

    D. 黑奴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篇》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经登上高峰以后,就会把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材料中的“梯子”是指(    )

    A.殖民主义                   B.自由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民族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 “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 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如图2),导致图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1914~1918年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次工业化浪潮主要是

    A. 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 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C. 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D.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氾胜之书》中写道:“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耕作方法

    A. 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

    B. 反映了农牧业共同发展

    C. 说明牛耕技术已推广

    D. 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 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 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 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 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C.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

    A. 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资本的积累

    B. 有利于催生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增加

    C. 使自然经济逐步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所取代

    D. 使中国赶上并很快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900万左右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出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民族统一、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次,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