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20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这说明(  )

    A. 三代时期儒法并重

    B. 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

    C. 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

    D. 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 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 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 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 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的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A.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 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布尔什维克》是1927年10月创刊(1932年7月停刊)的,由瞿秋白在国统区主编的第一份秘密机关报。它宣传的内容可能有

    ①抨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

    ②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理论

    ④公布共产国际的重要决议与指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A. 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 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

    C. 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很早就奖励读书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聪明人都读书,读了书就想做官去,所以使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臃肿的毛病。好像一个人身上无用的脂肪太多了,变肥胖了,这不是件好事。”文中提到的现象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显现出的严重弊端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 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七七事变遗址

    B.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 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

    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A. 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B. 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 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初,列强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亮相”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    B.英法联军侵华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D.巴黎和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次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 土地革命时期的到来

    D. 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父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太平天国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共“一大”制定的远大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任务没有给予解决。这说明当时中共

    A. 是工农联盟的政党

    B. 明确了革命任务

    C. 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D. 还没有认清国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

    A. 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 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 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 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  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 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 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 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 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的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等。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民主观念增强

    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政走向清政府预想的反面,效果超越了原始动机。新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这不是慈禧太后的初衷,而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她一手造成的。这从根本上说明

    A. 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

    B.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骗人的幌子

    C. 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D. 没有清政府大搞新政便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人戴埴在《鼠璞》中说道:“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据此推断,以下属于“右迁”的是(     )

    A.秦朝,陇西郡守调任桂林郡守         B.东汉,东海郡守调任徐州刺史

    C.唐朝,中书省长官转任门下省         D.宋朝,三司使调任福州转运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A. 重视儒家思想   B. 大力发展工商业

    C. 提高丞相地位   D. 强化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代中国通过制度创新和增设官僚机构等途径不断加强皇权,唐宋时期设置的“政事堂会议”就是其中一例。下列有关政事堂会议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皇帝决策

    B. 提高了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的政治地位

    C. 有利于削弱相权

    D. 使官僚政治民主化,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 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 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近代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始终存在着进步与反动的较量。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和政治力量为创建真正意义的民主政权和争取最广泛的民权不懈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沿途民众“排列香案恭迎”,不少人认为孙文博士就是新皇上。连追随孙中山进南京的革命者应夔成也对老百姓说:“你们知道吗?总统就是皇帝,我这个总务司长就是内务总管了。”

    ——《吴铁城回忆录》

    材料二考共和国之原则,全国人民,俱有与闻政事之权利,惟国中事业至繁,不能人尽与政,故必选举议员,以组织国会,选举总统,以组织政府。议员与总统,既由国民选举,委托以全国之政权。

    ——《共和国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2版)

    材料三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根据材料二归纳“共和”的含义,试分析当时发行教科书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做简要评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