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周礼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商周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主要论证了

    A.宗法制的作用                         B.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

    C.分封制的作用                          D.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 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转型特征的是

    A.“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向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长官亦为宰相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D.参与政事的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帛书,下图是其中的《黄帝书》(局部)。它可以用来说明

    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            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特征

    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             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

    A.是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高低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只有“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陵刻经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挑花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七上八下”的成语就是出自云锦。中国古代南京云锦最有可能是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B.唐朝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⑴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⑵结合材料三,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⑶材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⑷《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⑴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⑵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⑶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⑴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⑵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⑶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

    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