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马尾海战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

    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爽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 召公爽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 召公爽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 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设“中朝”

    B. 置枢密院

    C. 置刺史

    D. 设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政权

    B. 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

    C. 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D. 元后基本上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首辅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 皇权日益加强

    B. 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 皇权代替相权

    D. 皇权与相权协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列强在中国获取收益的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A. 割地方面

    B. 赔款方面

    C. 通商方面

    D. 投资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懑的历史事件是

    A. 火烧圆明园

    B. 清政府割让台湾

    C. 八国联军侵华

    D. 鸦片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 《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②③

    D. ②③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 掀起瓜分狂潮

    B.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割占中国台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

    A. 清政府安抚政策的结果

    B. 义和团对中外反动派的正确认识

    C. 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D. 当时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矛盾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从下列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1937

    1938

    1941

    1942

    阵亡人数

    125130

    249213

    144951

    87719

    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 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 《血战台儿庄》

    B. 《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 《百团大战始末》

    D. 《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A.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 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用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据材料四和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典型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未能把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对于材料一,你有什么直接的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你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