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2 题,单选题 2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2 题
  1.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 权力过于分散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君权空前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除三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正处于

    A. 资本主义萌芽前夜

    B. 文艺复兴前夜

    C. 宗教改革前夜

    D. 工业革命前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 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C.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呜,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D. 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500美元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满清政府

    A. 领士主权意识增强

    B. 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益

    C. 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

    D. 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台办

    85

    2947.6

    商办

    465

    9081.2

    合计

    550

    12028.8

    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 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 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9年以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之一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装渐渐得以流行。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以及公司洋行、各机关的人员中掀起穿西装的热潮。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直是中山装。这体现出中国服饰改革特点是

    A. 衣冠等级秩序依然存在

    B. 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C. 政治化制度化色彩浓厚

    D. 城乡之间差别逐渐降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历史。下列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石油实现自给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京九铁路实现通车

    ④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古今中外曾实行过不同的土地制度,下列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诸侯的土地,诸侯对土地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B. 苏维埃二大通过《土地法令》,农民对上地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C.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和所有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 邦联制

    B. 两党制

    C. 议会制

    D. 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624年英国制定《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末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 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 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 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互联网十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工业2.0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

    C.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

    D. 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体现了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民族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懒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州府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着“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和剃脚匠。如剃头铺,扬州城内约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发展为主旨,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结合史实、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具有“烟火气息”的曼彻斯特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格兰西北部人城市兴起的动力是什么,分析这一现象对英国农村的影响。

    材料三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推动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据此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述程的特点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