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0 题,其中:
选择题 37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7 题
  1. 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一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 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农轻重比例失调   B. 计划经济体制

    C. 人民消费水平低   D. 工农业生产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分别在1977年11月和1978年2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和《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鼓励实行生产责任制,减轻生产队和社员的负担;坚持按劳分配,保证社员分配兑现;开展多种经营;慎重对待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大队过渡的问题;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C.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A.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 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 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 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 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基础。“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  )

    A.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B.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

    C.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B.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 丝   B. 棉   C. 毛   D. 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就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 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 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 经济萦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 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北宋时许多京城文人、市民部喜欢到樊楼(如下图)这座酒家饮酒作乐,享受时光。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定时开市,定时闭市

    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樊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深夜里结伴上灯火辉煌的樊楼喝酒看戏

    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B. 农村经济商品化

    C.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 封建地租货币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 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 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 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面是1873-l903年中国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变化表。该表体现出

    A. 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量逐年减少

    B.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 中国传统出口行业优势不断丧失

    D. 洋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一1936年)

    A.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 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阅读下表:1935年和l94l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列老照片反映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按照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开展。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 所有制结构   B. 分配原则   C. 经营管理方式   D. 市场导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

    A. 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05年至1936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 铁路运输扩大了人口流动规模   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日趋分离   D.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A. 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B. 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 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D.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1675年,皇家出资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成立,查理二世在委任状中规定,天文台的任务是“修订行星运动表和恒星方位表,以寻求确定经度的精确方法”。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 民主政治推动科学进步   B. 工业革命呼唤理论指导

    C. 思想解放开拓人类视野   D. 远洋航行需要科技支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明初以来一直维持在1:6上下的金银比值到崇祯(1628—1644)年间变为1:15。对此,顾炎武认为是“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所致。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

    A.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入超   B. 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C.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D. 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特性的新型的贸易公司。”材料体现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工业革命的开始   C. 商业革命的开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16一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命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 工业革命的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木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3)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并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在一篇名为《整顿丝茶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成书于1894年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部分篇目分别如下:《税则》《国债》《商战》《商务》《铁路》《电报》《邮政上》《邮政下》《银行上》《银行下》《铸银》《开矿》《纺织》《技艺》《农功》《垦荒》《治河》。

    材料三(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己。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全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搞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l)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