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马克思说:“美洲金矿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从材料看,这里的“曙光”是指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A.资本的原始积累          B.大量的原料

    C.大量的劳动力            D.广阔的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要发明多出自实验室       ②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③使东方开始落后于西方       ④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时代分别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技术革新的开始领域不同          B.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

    C.动力机器的发展阶段不同          D.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意义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9年,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或工业品短缺问题。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这说明

    A.“背口袋”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B.苏俄政府支持这种交换活动

    C.“背口袋”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     D.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显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结果

    C.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标志美国主导了世界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传播着这样的信息:我们先辈们奋斗夺来的政治自由被经济上的无保障和工业暴政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们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此罗斯福政府

    A.主张私有产业公有化         B.开展了“蓝鹰运动”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甲和图乙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缓和了国内外矛盾,巩固了政权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 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下列组织的建立,最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英国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最符合“修正民族国家”的是

    A.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成立欧洲共同体

    C.建立了资本主义阵营           D.福利国家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

    B.改革初期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C.改革从农业开始,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弥补      B.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C.发达国家丧失了对IMF的主导权       D.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历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亚洲的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

    ④玉米、葡萄等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洲居民的生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 张,中国封建经济的分解加快,这种“分解”主要指

    A.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小农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所取代

    C.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渗透

    D.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个发展高潮”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张謇、范旭东等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C.“短暂发展”时期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     B.外国资本对中国影响微乎其微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 主流思潮     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帝制,而且是一场社会革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辛亥革命对改革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

    ②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③提倡“自由、平等"文明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

    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0年,国民政府推出“统一货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A.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B.“大跃进”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C.“文革”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国庆阅兵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反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下面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的主动开放

    B.特区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而被迫开放的

    C.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建国以来

    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         B.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快,其他工业也跟着快;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慢,其他工业也跟着慢。……我国钢铁工业能不能以最高的速度,比如说,每年产量的增长率不是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 或者百分之几十,而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比例发展呢?答曰:可能性是存在着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要不要高速度?我们想要,就有,不想要,就没有。

    ——《土洋并举是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捷径》,《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间,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是轻工业部门,纺织、鞋子、箱包、五金、玩具、食品饮料等轻工业部门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呈现出加快增长的局面。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结构开始加速升级步伐,汽车、住房等需求旺盛,并拉动产业结构再次出现重化工业化(即重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增长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趋势。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材料一中清政府对民营工业制定了怎样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当时工业建设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工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从中你能发现促成这些现象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没有人会怀疑英国的强大;约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而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这就是第一届世博会开幕时的英国。

    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贫穷落后。同时将先进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

    材料三 1926年,中国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此后,因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中国遂与世博会无缘。直到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举办的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材料一、二、三均摘自世博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2)请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遂与世博会无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我国“遂与世博会无缘”有何感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变化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也能互相交流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托拉斯之所由起,原为防自由竞争生产过度之病,实应于今日时势,不得不然也。而其流弊亦自不少,今取各家言其利害者而平论之。

    ……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而资本家无时常倒闭之患,劳力者亦不至被牵涉而失其业。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

    ——梁启超论“托拉斯”之利弊(1903年)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托拉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现象。

    (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3)材料三中图l与图2分别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两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这两国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

    (4)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2反映的改革措施的共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