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正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在我国发生的一场悲剧,一个年轻人对于他公司自助餐厅的卫生缺乏信任,于是他将抗生素添加到每一份膳食中。然而这却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当这个男人生病时,药物不能挽救他的性命。尸检结果揭示了原因:他的身体里充满了多种耐药菌株。

    这一案例可能是极端的,然而它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无法用常见药物遏止的细菌正在世界各地激增。2009年从接受调查医院的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耐受喹诺酮类的比例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比率。上海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学科主任倪语星(Ni Yuxing)说:“ 公众的认知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过度地使用抗生素,并已经造成了耐药性细菌出现。”

    中国卫生部希望能够避免耐药菌株的灾难性暴发流行,下达指令为处方药设置了更严格的规定,目的是打击药物的过度处方。然而批评人士说不改革卫生保健系统,新的措施有可能只能获得有限的成效。

    中国的困境一部分是由于较早期医疗改革的结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有政府配置的“赤脚医生”提供的医疗护理:在偏远地区有受过最低程度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负责护理患者。然而这种接近普遍的护理服务最终被废弃,转而代之以自由化市场的做法。在此情况下医院需要新的收入来源。

    迅速发展的制药业获得了复苏。政府允许医院从医药销售中抽取15%的利润,医生的收入很快与销售施行挂钩。过度处方愈演愈烈。“整个事情实际上可归结为不正当的激励措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社会转型健康欧洲中心公共健康专家Lucy Reynolds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发现利用抗生素饲养家畜可生成更大的动物,并提高利润。据估计,中国在2007年生产的21万吨抗生素近一半被添加到了动物饲料中。这些药物会进入到人体肠道中。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朱宝利(Zhu Baoli)和同事们对中国、丹麦和西班牙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测序。中国人拥有最高数量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朱宝利说:“一些用于动物的药物也同时被用于人类,这是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的一个隐形原因。”

    中国的问题超越了医生的办公室和餐桌。如年轻人担心自助餐厅食物的这个故事所显示出的,在中国流行抗生素就像美国流行维生素一样。直到2004年,在中国,抗生素在柜台还被合法销售,一些家庭有时会储备一堆在家里面。2010年,卫生部将医生的收入与处方药销售分离。新指令进一步将药物划分为三类,具有最高耐药率的药物只能由专家开出处方。违反者可能会丧失处方权或他们的行医执照,同时触犯规定的医院可处以罚款。但是政府却并不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源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改革是必要的。”Reynolds说。

    即使有进一步的改革,也仍然存在重大的障碍。在一项对中国西部贵州省的调查中,Reynolds发现许多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患者体内没有形成抗生素耐受的细菌。与此同时,药物耐受也在节节攀升。朱宝利说:“你现在拥有市场上可获得的几乎每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1.下列对于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指的是无法用常见药物消灭的致病菌株在中国大量存在,并且有暴发流行的隐患的现象。

    B.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早期设立的由“赤脚医生”提供护理的医疗制度,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认识不足等等。

    C.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却尤为突出,这与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密切。

    D.抗生素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也有隐性原因,即人从动物性食物中食入了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本是添加在饲料中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倪语星和朱宝利在分析中国耐药菌泛滥形成的原因时切入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抓住了问题某一方面的关键。

    B.健康专家Lucy Reynolds认为,中国耐药菌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制度的缺陷上,改革的措施也应该从制度上入手。

    C.作者通过采撷各方面声音、记录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中国现行卫生保健系统亟待改革。

    D.虽然民众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主体的位置,受影响最大,但是仅对民众普及常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广大民众,甚至部分医生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严峻情势都缺乏清醒的认识,这给抗生素滥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B.中国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涉及到医生、药商、家畜饲养者等多方面的利益,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已经不仅只限在医生的办公室和一般人的餐桌范围。

    C.医生的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带来的恶果,一方面使得制药业获得了复苏,一方面也使得过度处方愈演愈烈。

    D.卫生部对医生开出具有耐药性药物处方的权限作出了严格限定,但是并没有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源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的改革还有待时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连死都要死在酒上。

    C.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D.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讽刺。

    2.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6分)

    3.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6分)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卢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说正经》《千字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记事诗注》《从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于王羲之的《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功。学戏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国剧学会”。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漠,在他人眼中,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常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拥有偌大家业,但其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当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细心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苦下功夫,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学会”,他在京剧艺术方面造诣很高。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持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2.张伯驹作为“一代名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成为“大怪”?请简要分析。(6分)

    4.“出身”“趣味”“品格”“机遇”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缺少的条件。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从中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哺之               哺:给人吃

    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季雄心勃勃的一组是

    ①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②大丈夫当如此也

    ③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④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⑤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⑥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译文: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译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还恶。

    注: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1.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渭流涨腻,________;烟斜雾横,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苏轼《赤壁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面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手挽着手放声高歌,虽然天寒地坼,风雪交加,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的激情和胸中的火焰。

    B.今年春晚中大腕云集,好戏连台,令人惊喜不断,看完节目我们全家都非常愉悦,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C.其实,幸福的根本是心,只要心满足了,哪怕是粗茶淡饭,也会怡然自得;若是心不满足,即便是金玉满堂,也依然悲戚愁苦。

    D.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就成了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魅力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C.“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词,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精神的写照,“四严”之中深藏敬畏。

    D.富士康“十连跳”事件警示我们:一个企业如果只是以获取利润为发展目标,而忽视员工企业文化的需求,员工就会产生落寞、抑郁的情绪,容易走向极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序,与上文衔接最紧密、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________

    ①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大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A.⑤②①④②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5分)

    由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4日宣布,已有40位亿万富翁或者家庭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

    40位亿万富翁主要为白手起家的大亨。除了盖茨夫妇及巴菲特外,还包括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华裔生物制药大亨陈颂雄夫妇、《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等。此外,洛克菲勒家族族长戴维洛克菲勒、希尔顿家族的巴伦希尔顿等大家族继承人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特德特纳也出现在名单之列。

    (1)请为本段文字拟一个标题。(2分)

    (2)针对此事,请简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上下语意连贯,句式与画线句相同。(6分)

    生活中,我们也一样望闻问切,

    高雅的人,望望背影就望出了他的书卷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和善的人,握握双手就感知了他的慈悲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只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中间追着,而他的后面又拖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

    日子久了以后,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

    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吃香蕉吃得快,有时来抢狗的香蕉,狗为了保护香蕉,常连皮一起吞进肚里。

    日子久了以后,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和猴子以同样的速度吃完香蕉。

    那人很欣慰,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几乎像狗一样跑得快,把狗训练得几乎与猴子用同样的速度吃完香蕉。可是他又十分懊悔,因为猴子到底不是狗,狗也不是猴子;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和狗”。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