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xǔ)     冠(miǎn )  (chán)头   (tǐng)而走险

    B.(zhǎng)吏  ( yì )行   ( gǔ  )的   饮(zhèn)止渴

    C.(bì)进      (lǐn )食   (jī  )私   ( yǐ )马可待

    D.帷(wò)     储( sù  ) (dí  )骨   置若(wǎng)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给出的内容写出对应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比喻共同经历磨难(相濡以沫)

    B.不值得认为奇怪,指事物或现象等很平常(不足为奇)

    比喻等待好的待遇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待价而沽)

    C.比喻探索深奥的道理(钩玄提要)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釜沉舟)

    D.比喻优秀的子弟(公子王孙)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风流倜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厚非。

    B.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C.小王同学说:“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D.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使孩子摆脱父亲的权威。

    C.父亲即使不代表自然世界,也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传

    班固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闻陵与子卿厚       素:平时、一向

    B.孺卿从河东后土         祠:名词,祠堂

    C.信义所见乎           安:疑问代词,哪里

    D.自已死久矣           分:动词,料想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空自苦人之地          B.法令

    C.武父子功德           D.宦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

    B.太夫人已不幸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效死于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何以过陵

    D.兄弟亲近

    5.翻译题(6分)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题(10分)

    (1)悟以往之不谏,        

    (2)引壶觞以自酌,        

    (3)倚南窗以寄傲,        

    (4)         ,抚孤松而盘桓

    (5)木欣欣以向荣,        

    (6)怀良辰以孤往,        

    (7)           ,烟光凝而暮山紫

    (8)                 ,山原旷其盈视

    (9)         ,彩彻区明

    (10)         ,秋水共长天一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宋词,回答问题(10分)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镇日:整天,从早到晚。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处(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现代文阅读题(16分)

    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艺”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的。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创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阅读全文,请给“国粹病”下一个概念,要求内涵充实(4分)

    2.试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3.“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指出“敝帚自珍”一词在这里的感情色彩,并分析“敝帚自珍”一词在这里的含义(4分)                                      

    4.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请概述这一社会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简要评论(4分)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

    概述:                                            

    评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

    请以“苦涩而美丽的承受”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