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个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 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鹜、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1.填出文中横线处空缺的作家名字。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2.文中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屑一顾     B.心无旁鹜

    C.悬梁刺股     D.卧薪尝胆

    3.选出对第①段文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

    A.写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发现中的关键作用。

    B.表现居里夫人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C.写居里夫人的两个重大发现钋和镭。

    D.描述居里夫人科学追求的艰辛过程。

    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简析第②段作者反复强调居里夫人“女性”身份的用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2.第⑤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4.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内涵丰富。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永葆青春活力。

    D.本文熔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5.参照全文内容,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例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的流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3)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4)        ,大象无形。(《老子》)

    (5)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草木有本心,          ?(张九龄《感遇》)

    (7)        ,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撩乱边愁听不尽,             。(王昌龄《从军行》)

    (9)致中和,         ,万物育焉。(子思《中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

    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      ,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唐代“       ”的领袖,对推动唐代散文革新起了重要作用。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

    (2)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

    (3)官命促尔耕,尔植(       )

    (4)字幼孩,遂而鸡豚(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4.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者的一项(     )

    A.瘘,隆然伏行

    B.甚善,名我固当

    C.且硕茂,早以蕃

    D.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5.以第③段为例,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①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

    ②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用事者:当权的人。此处指坚持朝政变革的王叔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1)士乃见节义(       )

    (2)无辞以其大人(      )

    2.对“虽重得罪,死不恨”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B.虽然再次获罪,死了也不怨恨。

    C.虽然重新获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D.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不怨恨。

    3.文中划线句是成语“        ”的出处,

    现常用来比喻                         

    4.结合第②段,谈谈柳宗元的为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结合《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生活实际,请以“种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