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面加横线字的注意无误的一项是(   )

    A.桑(zǐ)  蓬(gāo)  白云出(xiù)  草(jiè)

    B.逦(yǐ)  形(jī)   得鱼忘(quán) 首(yǔn)

    C.捧(jué)  蕴(jiè)  辙之鲋(gù)  东(yú)

    D.胡(zhōu)  熟(rěn)  陪鲤对(dāo)  米(cō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必竟他只是一介潦倒书生。∕高三,简言之,就是心无旁骛。∕陈光标砸车呼吁环保是做作还是做秀。(摘自通讯) 

    B.一条微博能引发爆棚效应,让主流话语也能春风化雨,是要下一番真工夫的。∕在饮酒之风盛行的英国,酒后驾车问题是社会顽疾,按照英国法律,初犯者将被吊消驾照1年。(摘自微博)

    C.他胡子拉渣,太不拘小节了。∕这件事情,妇儒皆知。∕小王得意洋洋,跷起二郎腿来。(摘自学生习作)

    D.惊蛰雨雪,百日旱“解”。∕春寒少雨雪,老人儿童谨防勾“老病”添“新病”。∕“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鱼”。(摘自报刊标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B.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各自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

    C.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多陈述作者旨趣。赠序,一般用来赠别。《滕王阁序》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为赠序而非书序。

    D.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人类的最大益处时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大。

    科学工作者立即前往发掘和清理,搜集到大量石质工具,其中有砍石器、石核、石片等是用石英岩、砂岩、燧岩等原料打制而成的。

    这条河是当地人民的母亲河,蜿蜒温玉的她养育了38万勤劳智慧的土家族、苗族儿女,孕育了这里奇特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风情。

    多数学校组织军训的目的,是锻炼青年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并肩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②①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②⑤④   D.②①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到山上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近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的语言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④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聆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开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⑥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空灵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⑦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联系全文理解第五段中划线的句子,“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2.第六段中说“便会拉倒一个古老的世界”,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3.文中说:“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作者到底听了鸟语的哪些内容?

    4.这篇散文诗画结合,意境悠远,语言优美,抒情性强,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做一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乡           比:合

    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运则将徙南冥      ②彼其

    ③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④我腾跃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庄子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

    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

    ①引壶觞以自酌            

    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野马也,尘埃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划线处文字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语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

    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感想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