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31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2 题
  1.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鼎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

    A.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B.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D.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时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

    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B.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C.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2008年以来,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泥潭,布朗可谓是内外交困,大失人心,最终于2010年辞职。布朗辞职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其不信任

    B.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不支持

    C.保守党的反对

    D.国际社会对他不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

    B.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C.英国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议会对内阁起到了限制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786年华盛顿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为此,他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

    B.取消地方自治权

    C.实行三权分立

    D.推行两党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

    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南京条约》)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与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内容选自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从中可判断其共同危害是

    1组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

    2组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

    3组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A.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B.推动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C.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抗日

    D.彰显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巨大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在1938年底到1941年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密切配合

    C.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日

    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1943年,宋庆龄访美被美国媒体评价为“征服”美国之旅,赢得了大量的援助。1948年,她再次访美,却被告知只能以“私人资格”前去,且没有获得任何援助。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反映了

    A.蒋介石努力争取美国各界对华同情

    B.美国对中国抗战和内战态度有所差异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事实

    D.美国重点积蓄对苏联冷战的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孙中山《哀太平天国》

    材料二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并表明态度,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可以赞成、反对、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