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尔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跟着杂志去打工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到城市的一条小街,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像想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

    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

    “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

    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有养老保险吗?”“有。”

    “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

    那人笑了。露出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

    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

    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笑声的大和爽朗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一个月,怕脏怕累吗?”“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太阳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了汗。肚子里空空的难受,就蹲在了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一眼,跨个大步迈过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按常理,应该是“带着杂志去打工”,但作者命题时却违反常理,主客颠倒,于是一幕幕伤感悲情剧就在作者设定的独特氛围中上演了。

    B.二根第一次出门,手握法宝一般的杂志,他想靠此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是相反,所以,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

    C.和二根一样的农民工,与雇主不讲什么条件,“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

    D.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所以,在雇人才会说“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而且态度傲慢,不屑一顾。

    E.小说通过二根找工作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2)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作者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有那些作用?(6分)

    (4)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朱自清身体已因超负荷运转,招致严重的损伤。连续几日,胃痛不止,呕吐不已,体重不断下降,但他的精神却不萎靡,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他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由“全国防御”转为“分区防御”。朱自清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他虽然感到自己生命已濒临黄昏,夕阳残照,为时无多了,但他已从大江南北隆隆的炮声中,窥见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并不落寞,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  

    朱自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大量呕吐,连续几天,连起床走动一下都感到费劲,体重从45公斤降至38.8公斤。但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在课堂上大吐,同学们连忙把他扶回家来。王瑶闻讯前来探望,朱自清疲惫地躺在床上,还一门心思记挂着上课的书,用细弱的声音说:“如果过三四天还不能起床,就请你代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这两门课。”可是,休息两天后,身体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了。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集会举行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他们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的家里,给他看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默不作声,伸出颤动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一举动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影响。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夏天到了,朱自清的健康毫无起色,胃疼与日俱增,身体极为虚弱,但他仍不肯静下心来休养,只要疼痛略好,就伏案继续编《国文读本》,读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看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有时,晚上还练习书法。7月中旬,他主持完成了闻一多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又开始整理闻一多手稿。他衰弱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持了,但他还勉强支撑着。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诊断为胃穿孔,手术后情况尚好,他自己也很乐观。10日,病情突然变化,有尿中毒症状。朱自清虽然感到难过,但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陈竹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

    12日8时,他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享年51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48年国共两党战争不断,朱自清敏锐地感到时代的气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更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情。

    B.当时上海学生、北平学生及知识分子举行了各种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扶植。

    C.国民党发行的可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贫困。

    D.朱自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也每况愈下,年仅五十一岁就过早辞世,主要是由于他不肯购买国民党发放的美援面粉。

    E.朱自清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国民党发放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和高尚的节操。

    (2)朱自清明知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却仍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4)朱自清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鼓舞、警醒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加以践行。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最后这段生命历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彭祖,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揖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         不节:无节制

    B.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      雅知:一向知道

    C.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乡曲:粗鄙的乐曲

    D.令皓卒死,更立贤主          卒死:突然死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B.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C.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D.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品行名声。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竖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5分)

    (2)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11分)

    黄州道中

    张养浩①

    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

    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②话旧游。

    [注]①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兼擅诗、文。少年知名,先后担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历经宦海风波。②据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称之为“黄粱梦”或“邯郸梦”。
    1.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全诗蕴涵的思想感情。(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周围环境的安静来烘托表现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的名句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伴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达到的力量的名句是                             

    (3)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面前,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挑战,其国际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政府调整外交政策、适应新的世界的能力。

    C.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女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3分)(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与文化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以时间为轴,口耳相传,而且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全球化的翅膀,几乎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已成为了一种不情之请。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有待解决的难题。

    A.息息相关   B.口耳相传   C.传播   D.不情之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英国《卫报》7月1日头版刊文独家披露说,美国对其欧洲盟友设在纽约、华盛顿的机构和使领馆都实施了窃听,目标多达38处。                             

    ①其中包括在电子通讯设备上安装窃听器

    ②此外,美国的窃听目标还包括日本、墨西哥、韩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其他盟友。

    ③美国情报机构还在欧盟驻美机构的加密传真机中安置了窃听器

    ④文章还披露了“一系列不寻常的”监听方式细节

    ⑤监听电缆通讯和使用特殊天线等

    ⑥欧盟驻华盛顿代表团被窃听的工作人员高达90名

    A.④①⑤③⑥②   B.④③⑥②⑤①  C.②①⑤⑥④③   D.②①⑤④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请在下文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比喻句。喻体之间必须相互关联,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6分)。

    郁郁葱葱的大片松林,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大雪山半腰,①       。镶嵌在万绿丛中的一栋红房子,三角形的房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②        。远处那黝黑的山石,被皑皑白雪层层包裹着,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大自然的活动 )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①(日月的光明永恒不变)。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菜根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