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选择题 34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31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4 题
  1. 斯大林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

    A.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扩大企业自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 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 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农业集体化

    C. 战时共产主义   D. 三大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强调均匀播种,改变过去无规则的散播浸种,实行条播均种,以防止由于疏密不当,纵横不宜而影响光照与通风程度。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经营模式形成

    C.传统农业以种植业生产为主             D.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农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礼崩乐坏         B.铁力牛耕使用

    C.井田制瓦解        D.赋税制度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现)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    )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D.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者纷纷移居城市,以齐国为例,城内工商居民增多,达六万多人,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齐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粮食生产能力的衰落                D.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富国强兵,谋求发展   B. 同心协力,精益求精

    C. 重用人才,创办企业   D. 改革政治,融人世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轻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B. 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据此可知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是背景(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政局动荡不安

    C.中国近代币制混乱     D.自然经济阻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1947年)指出: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允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等,由此可见(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美国攫取在华特权 

    C.抗战中美国侵略加剧                D.官僚资本经济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A. 八字方针的提出   B. 大跃进的开展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土地改革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需要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贯彻八字方针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79年陈云在《计划经济与市场问题》中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 计划经济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计划与市场应该相互调节

    B.市场经济是经济改革的方向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这表明(    )

    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               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

    C.民国政府与封建势力决裂              D.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

    A. 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   B.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   D. 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

    A. 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

    C. 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D. 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采矿业的发展

    C.环保意识的提高       D.电力的广泛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49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已实行几百年的《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

    A.开始争夺海上霸权                B.正式成为工业国家

    C.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D.奉行自由主义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工业国民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34年,在罗斯福的授意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向其成员银行提供保险。此项措施的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促进工业生产恢复

    C.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D.帮助稳定金融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由此可见,这次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剧了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B.迫使各国加快合作以应对危机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各国的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美国虽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依然爆发了六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由放任政策使商品的生产增长过快

    B.科技的发展使大量落后企业纷纷倒闭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欧洲和日本的崛起侵占了美国的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英国的国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70年代末为16%,到80年代末下降到5%,政府将国企这个烫手的山芋,拱手出让,西欧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这说明(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B.欧洲国家逐渐推行私有化

    C.英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D.欧洲国家正在走向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英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法国的重商主义理论

    C.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为此列宁(   )

    A. 将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B. 从东欧国家获得技术资金援助

    C. 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

    D. 过渡剥夺农业利润以补贴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某国际金融机构将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向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放优惠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可长达50年。这个机构可能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

    A.欧共体的建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联合国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3975美元以下,为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这说的是全球化中的(    )

    A.环境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北问题       D.主权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1820—1998)

    荷兰(%)

    英国(%

    美国(%)

    1820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1890

    农业

    36

    16

    38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

    农业

    3

    2

    3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8

    72

    74

    ——蒋昭使《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比较表中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4年7月1日起,我国社会保障养老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提高,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三十层次。

    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社会成员的不同保障需求。

    ——摘自《求是》2010年第24期

    材料四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依据对材料四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