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选择题 4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5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连线题 共 1 题
  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0 题
  1. 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

    A.汉宣帝放弃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C.正确。“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   )

    ①鼓吹“天人感应”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强调“大一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

    A.良知即天理

    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格物以求理

    D.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易陪基《亡弟白沙事状》说易白沙(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早岁读船山(王夫之)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由此可知(   )

    A.王夫之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B.王夫之反专制思想对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要继承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D.王夫之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做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D.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40到194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

    A.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B.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C.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    D.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前进,下列成果不属于中共从十

    二大到十五大取得的是(   )

    A.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艰难的抉择”一度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曾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间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提出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概括其思想核心。

    (3)说说你对中共“走什么路”问题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