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高三历史单选题中等难度题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高三历史单选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历史单选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明清时期的松江地区出现了“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再现说明了 (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棉纺织行业出现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十分兴盛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高三历史选择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高三历史单选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解释和注音。这反映了
A. 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B. 印刷技术推动通俗读物发展
C. 西方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D. 商品经济促进大众文化传播
高三历史单选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偻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淅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延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
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执倭名将戚继光。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荻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幕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搏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威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镜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梵掠渐东,他率军在龙山大敗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渐东。次年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抗倭斗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在剿倭战争中,威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其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中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辉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威继光和威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貴財富。
——摘编自《威继光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倭寇之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维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后期以来,在江南地区苏州府同里镇,吴县周庄镇,湖州府的南浔镇,地跨杭州、湖州二府的塘栖镇,沿海港口乍浦镇和地跨湖州、嘉兴二府的乌青镇,政府便开始遣府厅级官员(同知或通判)驻镇进行管理。作为府级的特派官员,督捕同知配备的主要人员涉及经制典吏、经制书办、额设清书、额设招书、门子、快手、帮役、皂役、民壮、捕役、水手、轿夫名、军健等共104名。以乌青镇为例,一个县级以下的市镇而获驻高于知县品秩的同知,实已超出了政府对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的常规管理模式,这是明政府对县以下基层行政管理形式上的重大改革,反映了其行政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官员基本上履行了其“平盗贼、整吏蠹、兴水利、隆教化”的职责,身体力行承担着融合国家行政体系与地方基层发展的重要职责。
——据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在江南地区进行基层社会管理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在江南地区进行基层社会管理改革的意义。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统治者认为云南“僻在遐荒,少沾王化,蛮夷习性,易动难安”,一直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洪武十七年,明政府在派驻流官治理的地区征发赋役,布政司收取米粮实物;当地土司则直接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贡赋”多为地方特产,如象牙、犀牛角、宝石孔雀、麝香等。到明朝中后期,云南布政司接收各府、州、县的田赋基本上以银两为主。万历年间,除田赋之外,云南的绝大多数州县也已经完成了“徭役编银”的转换。据统计,明清两代云南的商税、门摊酒课银均有所增加,基于井盐的盐课银两收入,后来竟逐渐成为了云南财政的第一大税源。明代税制政策的推行,改善了云南各地的原初面貌,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
——摘编自侯官响《明代云南赋役征银与财政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政府在云南地区所行财税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财税政策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它可用于研究( )
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
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高三历史选择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它可用于研究
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
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高三历史选择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