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高三历史材料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