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0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

    A. 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 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 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 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 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同样在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这说明

    A. 经济发展一定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B. 我国的城乡发展很不平衡

    C. 改革开放不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驰

    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1871年3月,张德彝与清政府出使团到达巴黎,张德彝目击了巴黎公社战士的惨烈巷战,在《三述奇》中记载:被俘的巴黎公社战士们“皆黑布包头,以枪鋳之”,“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官员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比中国封建制度更优越

    B. 该史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是未建立工农联盟

    C. 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真正地理解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各州自治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77年5月,法国共和派西蒙领导的内阁和教权派发生激烈冲突,总统当即于5月16日写信给西蒙进行指责,使西蒙内阁被迫辞职。接着,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后,总统被迫辞职。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教权派与议会斗争激烈

    B. 总统有任免内阁的权力

    C. 总统是君主派的代言人

    D. 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很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 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 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 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C. 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 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妥协,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2)比较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两英国在创建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选择政治妥协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相似性?

    (3)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5年5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布利特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德国重整海军军备虽然侵犯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但并不直接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英、日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美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舰队的规模与英国的利益更为直接相关,因此,英国和德国海军之间的比例问题应该主要由英国自己做出决定。美国的支持态度无疑给了英国巨大的鼓舞。此后,虽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但英国仍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德国海军军力同英联邦各成员国的海军军力比例为35:100;这一比例是永久性的比例,即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有权拥有潜艇,且潜艇的吨位可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吨位的总额相等。

    ——程文进《美国对德国1935年重整军备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法三国对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态度,并分析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