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以下“天下”的涵义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墨子》的“一同天下”

    B.《孟子》的“天下定于一”

    C.《荀子》的“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D.《汉书》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

    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C.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

    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曰江陵(湖北荆州)、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材料不能反映出(   )

    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    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商帮

    C.茶叶贸易获利丰厚    D.市已经是地方商业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66年7月22日的《 上海新报》,刊登了一则介绍英国机器图画的广告,内云:“本馆新到英国寄来画图一箱。镌刻工细,奇巧非常。本馆陆续印诸新报上,俾寄来新制之器皿,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 如合己意,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以应必需之用。”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

    A.《上海新报》应该是外商在华创办的中文商报

    B.该广告极力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

    C.广告促使农工商贾纷纷购买机器

    D.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表格

    外国在华设立的工厂及资本数(资本单位:千元)

    上述数据反映了(   )

    A.欧亚列强经济实力的强弱    B.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

    C.英日同盟的积极作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7年《申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为维护领土主权及各种条约,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其中的“各种条约”是指(   )

    ①《洛迦诺公约》

    ②《日内瓦议定书》

    ③《九国公约》

    ④《非战公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罗马人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丰富发展了西方古代政治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罗马法起点是《十二铜表法》,高度成熟是万民法

    ②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因而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③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人的务实灵活精神

    ④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持久征服”了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按移民、公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   )

    A.①③②④    B.⑤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⑤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语中,“自由主义”第一次出现是1819年,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是1832年,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民族主义”、“浪漫主义”。与这一现象相关度最大的是(   )

    A.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

    C.宪章运动    D.“一票共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德国正是依靠一种新的体例和社会结构,推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了因工业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条件。”与这一论述相一致的史实是(   )

    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发颁布推动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B.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使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C.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专政使德国摆脱经济危机

    D.1949年起联邦德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6 年,欧亚非发生了 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发生内战,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上述事件体现的共性是(   )

    A.欧亚法西斯国家开始联合军事行动

    B.西方大国在上述事件中起积极作用

    C.世界局部战争形势已十分严峻

    D.苏联对欧亚非弱国给予经济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文化也免不了受外来影响,但有艺术家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保持民族特色。以下符合这种时代要求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

    A.柴科夫斯墓的《睡美人》

    B.舒伯特的《小夜曲》

    C.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D.普莱斯利的摇滚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曾欲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证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吾细检诸传记 ,陆续搜集,……其后每读一书,遇有此者则类而录之,经数月乃得此数。吾因将此百八十馀人者稽其年代籍贯、学业成绩、经行路线等,为种种之统计,而中印往昔交通遗迹可以大明。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抗战爆发不久,印度各界对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扶持与道义声援。泰戈尔就带头捐献,同时动员加尔各答的国际大学通过义演募捐用于中国抗战。连续发表谴责日本野蛮暴行、声援中国抗战的文章、诗歌、公开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使日本政府对泰戈尔记恨又怕,印度还从军事上帮助中国抗战……1942年,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印度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嚣张的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等于把中国所有的对外陆地通道全部切断,美国建立了从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中国抗日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追求独立的正义事业,对印度的独立解放运动给予了物资上的帮助和道义上的声援

    ——据江亚平《印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整理

    材料三:1954年,为了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在日内瓦与周恩来密切沟通,协调立场。万隆会议期间,中印两国总理自始至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相互配合和支持。

    ——摘自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在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时所运用的史料搜集方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政府为什么惧怕泰戈尔?印度援助中国抗日飞国际法依据是什么?简述印度的援助在军事上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的变化。知道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原则是什么?简述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后来的条约附件又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是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原则

    ——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材料三

    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周肇光《区域经济学概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中期确立了怎样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该准则的推行对世界经济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所述,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英国对中国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有何区别?这种对中国的区别对待给近代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贸易的趋势。从区域合作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