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A. 抽签选举   B. 人民主权   C. 差额选举   D. 间接选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礼记 ·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九卿制约,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文官制度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 实行责任制内阁

    B. 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 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 《辛丑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南京条约》签订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指的是

    A.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

    A. 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 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D. 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以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木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部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

    (2)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妥协。请结合美、法两国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