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2018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齐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贍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A. 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

    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

    C. 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D. 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徽宗崇宁五年,北宋政府《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地方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不仅诸司之间要互相察举,诸司属官与长官之间也要互相举报。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地方监察官员的腐败

    D. 官僚体系的臃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选任军机章京时增加了考试环节,“试时限以三刻,文须满三百字”。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保证机构行政效率

    B. 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C. 扩大军机处的权力

    D. 树立军机处的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时间

    数量

    民国元年

    40余

    1913年6月

    95

    1915年12月

    107

    A.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

    B.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孙中山认为博爱就是要树立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战争状态。他的这种博爱观体现了

    A. 旧三民主义在理论上极不完善

    B. 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独立的渴望

    C.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广泛

    D. 新三民主义反帝思想的趋同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随着党政军机关人员及家属、工商业企业的陆续迁入,南京城市人口迅速恢复至77.2071万人,但是直到1949年,城市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变化,城市人口减少至67.63万人。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B. 南京政治地位逐步降低

    C. 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

    D. 战争对城市经济的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尼克松时坦率地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说明

    A.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中美关系发展

    B. 中国的对外政策日益务实和理性

    C. 中国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中国为国际和平发展做出了牺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罗马,法律规定平民经过选举也可当选执政官等,但由于罗马的官职全无薪俸报酬,这就决定平民即使被选上,也会因生计问题而离职。这说明罗马法律

    A. 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 较注重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C. 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D. 以形式平等掩盖了事实上不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30年,马丁•路德建议政府把煽动暴乱和反私有财产的所有异教徒、所有宣扬基督是人而不是神的异端……统统处以极刑。上述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思想具有非理性

    B. 捍卫信仰自由

    C. 维护上帝权威

    D. 仇视教会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反映了1790~1860年美国大陆人口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美国

    A. 工业化具备了充足劳动力

    B. 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 工业产品的市场日益广阔

    D. 对外移民的增长速度在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期间,法国损失达1万4000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而从战争废墟中走出的第四共和国,其历届政府却把对外政策放在首要位置,在短短的12年间,总共更换了22个政府,这表明二战后法国

    A. 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B. 防范法西斯式集权统治

    C. 陷入殖民战争的泥潭

    D. 亟须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秦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酉(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北魏文成帝更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

    ——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材料二

    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酗酒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当时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牧师约翰·埃德加说道:“当英国社会中的其他协会专注于将天堂之光广布于整个国度之时,禁酒协会则投入到焚毁一种恶习的事业中。”早期的禁酒改革者和禁酒组织将运动的目标设定为减少酗酒现象的发生,而非禁绝酒水,原因在于当时的禁酒改革者不认为酒水本身是不好的,也不认为饮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随意地饮用葡萄酒和发酵饮料,谴责的只是过度饮用蒸馏酒的行为。

    ——摘编自邱振裕《论1829~19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禁酒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前后美国人汉语学习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8月28日,美国第一艘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

    1830年(道光十年)

    美国第一批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和戴维·雅裨理抵达广州,裨治文成为第一位学会汉语的美国传教士

    1832年(道光十二年)

    5月,裨治文和欧美来维传教士一道创办《中国丛报》。1884年(道光十四年)1月,伯驾来华,美部会指示其:“第一个个任务是掌握中国语文的读写”;12月6日,伯驾启程到新加坡学习汉语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伯驾、裨治文、卫三畏担任谈判翻译。条约中规定语言学习条款,允许美国人雇请中国教师,购买中国书籍。卫三畏编写并出版《英华韵府初阶》

    1855年(咸丰五年)

    卫三畏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兼翻译,直至1876年辞去外交职务返回美国;美国政府正式任命伯驾为驻华全权公使。直至1857年返回美国

    1869年(同治八年)

    11月,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并用中文发表就职演说,清廷授予其三品官街

    1877年(光绪三年)

    耶鲁大学开设学讲座,建立第一个东方图书馆,卫三畏成为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

    ——摘编自《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前后美国人汉语学习的历史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论题准确,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维严密,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流民,是社会治安的一大问题,更是户口统计、户籍管理的一大问题。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四方,固不以为患。针对这一现象,宋朝规定:“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即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即被列入当地户籍,成为当地人口,并承担相应的赋役。这样一来,就全国范围而言,便可以掌握大体的人口总数,附籍者便也受到官方的控制。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诏:“自今找来户口及创居入中开垦荒田者,许依格式申入户籍。”对于坊郭流民,宋政府采取对流民进行登记,来掌握流民的情况。负责登记的在城各厢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真实人口,填定姓名口数。流民离开之时,房东要主动报告厢官,销毁流民的临时户口。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有权断定“争端或情势之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并“促请当事国遵行”,它还有权“采取必要之空海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授权联合国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之任何问题或事项”,“得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员或兼向两者提出对各该问题或事项的建议”。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有根据情况权宣行事的活动余地,并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甚至有权“协助安理会探索给宜之临时办法”。联合国秘书长成为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

    ——摘编自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1842—1921年)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曾为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后得到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与上海电报局任总办、帮办等职务,同时又自营企业。郑观应指出,要想改变贸易颓势,吾得以一言断之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之掊克敝国无形。”……值得肯定的是,郑观应提倡商与工的结合,工艺精巧使“拙者可巧,粗者可精”。这样就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能力,如何提高工艺精美度?郑观应主张采用机器制造,他列举在丝织业、纺纱业等行业由于西方用机器生产,其产品远比中国用手工生产出来的货物要精致。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遣也,领事为商也,兵船为商事也”,不仅如此,“国家不惜重资,备加保护商务也”。

    ——摘编自谢毓洁《评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