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 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 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 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 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 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 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 强调重农意识   B. 关心百姓疾苦

    C. 申饬官员无能   D. 关注地方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 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他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这是在办洋务过程中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经常遇到的课题。对此,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作为处理在华外国人案件的法律根据;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以适应这种需要。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6年1月,邵力子在中华革民党创办的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邵力子立即在《民国日报》头版头条的突出位置上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到他当时任教的复旦大学宣讲。……邵力子于1919年5月5日在报馆里最先得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当天夜里编排好关于五四运动的新闻稿。同时,他主编的《觉悟》副刊,对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朱顺佐《邵力子在建党前后的活动和贡献》

    材料二

    1922年邵力子出任国共合作性质的上海大学之副校长……1924年1月,邵力子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秘书,积极地宣传新三民主义。

    ——摘自朱顺佐《试论邵力子对国共合作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邵力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邵力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