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以自焚这样极为惨烈的方式为自己辩白、给自己维权,是非常少见而极端的。哀其不幸的同时,人们难以认同这种放弃生命     的维权方式。

    (2)为了争夺联赛第四这个基本目标,国际米兰必须打败尤文图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际米兰     ,从一开始就对尤文图斯发起猛攻。

    (3)我们要学习邓小平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     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A.破釜沉舟     孤注一掷    义无反顾

    B.义无反顾     破釜沉舟    孤注一掷

    C.孤注一掷     义无反顾    破釜沉舟

    D.孤注一掷     破釜沉舟    义无反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迭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 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 《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 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 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6分)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首领   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 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

    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 “ 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之后,是否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进而在世界上实力仅次于美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B. 研究表明,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生存技能的重要的途径,更是儿童促进其终身发展和创造其个体生命经验的过程。

    C.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是改革开放几十年风风雨雨中不断努力打造出来的,食品制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 近来,个别官员凭借手中的公共权力和垄断资源成为既得利益者,导致普通公众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日渐增强的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