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主张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

    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

    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

    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

    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

    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王家范在谈到中国古代农业时指出,“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就像独生子,必得挑起“大家庭”的全部重负。作者意在强调

    A. 农业负担过重阻碍农业的发展

    B.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C. 中国古代经济畸形发展

    D. 封建王朝赋役苛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以前的儒学与佛教相比有两个弱点:一是没有佛教所讲的祖统,二是没有抽象的哲学理论。然而,唐代的韩愈却认为中国儒学有自身的“道统”,《礼记·中庸》所讲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韩愈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

    A. 佛教与儒学的对抗

    B. 儒学复兴的完成

    C. 佛教道教的衰落

    D. 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

    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A. 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B. 主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C. 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D. 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对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A.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B. 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D. 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宗羲、顾炎武部分言论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

    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任免、征缴赋税、政策制定的自主权。

    “公其是非于学校”。

    “为民而立君”。

    君主专制导致“百官无权”。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资料来源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和《亭林文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顾炎武相似的人生经历,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归纳二人政治主张的同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甘地说过:“如果在印度发展工厂,倒不如把钱送到曼彻斯特去。”“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甘地声明他“关心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工业主义”。又说:“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着它旋转。”

    ——摘编自《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从1919—1948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生涯中,甘地先后被捕十五次,在狱中度过二千三百个日日夜夜,最后一次身陷囹圄年已73岁。甘地常把人民比作“上帝”和“真理”,而把自己比作“尘土”。尼赫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近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有人赞同。我们认为就是甘地自己也认为这些观点是空想的,不大适合于近代情况的。”又说:“甘地能够支配国大党和整个国家,并不完全因为他所主张的意见,……而是他的独特的人格。”“甘地在处理问题时,从来不重视从理智方面去考虑问题,因而只强调品格和诚心。他培养了印度人的品格和骨气,而且在这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摘编自《论甘地的独特品格》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甘地的经济思想并说明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2)简要评论尼赫鲁对甘地的评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