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史者应该(    )

    A.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B.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面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由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同可阻挡之制度。”文中所言“帝国制度”“城邦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    )

    A.君主专制 法制至上   B.中央集权 代议民主

    C.宗法血缘 直接民主   D.中央集权 人民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情”和“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曼祖说“世民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与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的对抗

    ②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

    ③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

    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护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    )

    A.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B.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C.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C.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弊端

    D.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一文在论述“尽早结束同中国僵持20年之久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外交课题”时,下列言论可以作弄为依据的是(    )

    ①“中国的潜力极大,任何敏感的外交政策都不能加以忽视或拒绝考虑。”

    ②“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体系必须反映出中国巨大的实力和潜力。”

    ③“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④“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当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法国进行了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进行的是、也只能是思想革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恩的判断体现了对德国革命的失望心情

    B.不同类型的革命是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的

    C.三种类型的革命极大地塑造了近代西方文明

    D.革命由经济、政治再到思想领域,符合唯物史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提出经济危机的“短周期”“长浪潮”的理论,如下表所示“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长浪潮”,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百年一个周期

    B.战争是世界经济涨落的主要动因

    C.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危机周期延长

    D.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本现在(    )

    A.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

    B.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得最大利益

    C.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得最大利益

    D.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得最大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出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在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街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并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

    A.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B.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C.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25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7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  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断金融秩序创造出断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况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  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