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朱熹在论述“理”与“气”的关系时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这里朱熹强调

    A. 理与气缺一不可

    B. 气是万物的本原

    C. 理直接生成万物

    D. 理与气同属第一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唯闽为多。闽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阛阓有闽之技艺。其散而之四方者固日加多,其聚而在闽者率未尝加少也。”材料反映出(  )

    A. 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B. 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

    C. 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   D. 农耕经济基础严重动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82—1891年间,在上海经商打工的外地人中,精通外语者、经营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等,主要是广东人;买办、店员等则主要来自宁波;经营缎子、玉石、钟表和钻石生意的以南京人为主。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

    A. 加强了商业活动的管理   B. 外来人口成为居民主体

    C. 新的阶级成分开始出现   D. 快速发展成为中心城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B. 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 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D. 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学者在论证三民主义是极高明的政治艺术时,引用了福柯的观点:“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束缚他们。绝望的时间能够销蚀钢铁的镣铐,但却无力破坏思想的习惯性结合。”该学者意在说明三民主义的高明之处是

    A. 缩小贫富的差距

    B. 以救亡图存为核心

    C. 着力于思想教化

    D. 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雅典兵役制经历了公民兵向雇佣兵的转变。公元前7世纪,由自行装备的自由民组成的重甲步兵取代了往昔的贵族骑兵;希波战争后,无力自行装备完整的城市贫民取代了之前的重甲步兵;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逐渐实行雇佣兵制,由国家定期发放薪金或津贴。这一转变反映了

    A. 当兵成为人们谋生手段

    B. 雅典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 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D. 公民城邦意识进一步增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世界文明史》载:“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再能够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最后,进—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B.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

    C.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

    D.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 采用共和政体

    B. 颁布成文宪法

    C. 修改邦联制度

    D. 构建分权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

    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   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

    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   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如宋初所设东、西福田院,用以“养京师老疾穷丐者”。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如“淳化三年,汴京疾疫流行,命太医局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十万为市药之资,给以病者汤药、诊视之。”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如“乾德元年,命太常寺考翰林医官技艺,黜其不精者。”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医疗状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医疗状况改善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据亨廷顿(美国)《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你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9世纪西方冲击的观点(说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事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

    (2)指出诏书中为战争辩解的内容并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年),曾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总统军事顾问.他在1890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首次提出“海权”的概念,并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他认为海权是一个整体:“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须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据点来保护海运”。“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这一观点促使美国在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建造大量战舰,并将这些战舰派往世界各地,接下来便开凿和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使美国跻身海军大国行列

    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马汉的理论成为最强力的理由。德皇威廉二世也说自己爱啃马汉上校的书,德国毎艘舰艇上都有这本书…

    ——摘编自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海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根本日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汉海权思想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